5月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天朗气清,从高空俯瞰,二三十座隆起的火山,如珍珠般散落于广袤草原之上,构成了罕见的地质奇观,这里是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图为5月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记者 张枨摄
在最具代表性的六号火山“炼丹炉”,沿着木栈道行至火山口,裸露的红黑色火山岩与远处的嫩绿色草原形成了鲜明对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上仿制太空服,仿佛身处火星之上,纷纷拍照打卡……
距离此地1公里的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80”后返乡创业青年郭晨慧通过改造自家庭院,建成了乌兰察布市首家火山主题民宿——“壹蒙壹牧”民宿。走进院内,只见装饰一新的民宿,融合了草原、星空、火山、地方文化等多种元素风格,每个房间都各具特色,站在院内就可以眺望远处的火山。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郭晨慧利用自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外景。
2016年,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的郭晨慧,返乡创业,线上销售“后旗红”土豆等家乡特产,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她,成为了一名“新农人”。而彼时的乌兰哈达火山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那时火山旅游刚起步,周边村连家像样的农家乐都没有,游客吃住十分不便,我便想将自家闲置的庭院进行改造,开办民宿。”郭晨慧说。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郭晨慧利用自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外景。记者 张枨摄
为此,2019年,郭晨慧对自家闲置的庭院进行了装修改造,曾从事设计工作的她,将火山石、树墩、老物件等融入装修设计中,形成了独特风格。“起初我这小院只有5间房,常常爆满。”郭晨慧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太空服火山打卡照”等持续出圈,乌兰哈达火山旅游越来越火热,游客也越来越多。为此,郭晨慧将庭院重新进行改造升级,并将隔壁亲戚家的庭院也纳入改造。“现在有两座院子、14间特色房,房间供不应求,旺季时得提前半个多月预定。”郭晨慧笑道,她家的民宿也于今年被评为国家甲级旅游民宿。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郭晨慧利用 隔壁亲戚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外景。
她还围绕本地的火山与土豆特色,研发了火山泥面膜、火山冰箱贴、明信片、小夜灯等文创产品,以及土豆蛋挞、土豆咖啡、土豆面包、火山土豆泥等特色餐饮。“希望游客在火山游玩吃住的同时,了解并推广我们当地的特色产品。”郭晨慧说。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郭晨慧利用自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内部。
如今,在郭晨慧的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将自家庭院进行改造,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在七顷地村不远处的牛明村,55岁的村民施金莲便是其中之一。走进她家的“火山望月”民宿,只见1000平方米的庭院内,坐落着10座极具特色的蒙古包,火山石平铺于院中。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 牛明村, 村民施金莲利用自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外景。
“前些年我这院里养着牛羊,现在火山旅游火起来了,我便响应政府号召,卖掉了所有牲畜,将庭院改造成民宿,有8座住宿蒙古包、2座餐饮蒙古包,去年7月才正式营业,就挣了十多万元。”施金莲笑道,她还将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家叫了回来,“儿子做厨师,我和儿媳是服务员,全家齐上阵,相信今年收入会更高。”施金莲对未来信心满满。
54岁的新胜村村民张利,种了十多年土豆,于前些年把200多亩土豆全部承包出去,将自家800平方米的庭院改造为“意阑轩”草原火山民宿,一年收入几十万元。“旗里对于我们这些农牧户投资民宿给予最高20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同时对于新评定的国家旅游民宿,给予5到15万元的奖励。”张利说。目前,该旗有民宿134家,其中国家甲级旅游民宿2家、丙级14家,床位数5000多张,民宿规模位居自治区前列。
图为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新胜村,村民张利用自家庭院改造的民宿外景。 记者张枨摄
近年来,当地坚持把民宿产业发展与全旗旅游产业统筹谋划,将民宿发展与文化产业、民俗体验、特色种养有效融合。“我们积极推动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幢一风景’的特色民宿产业模式,让更多人从‘到此一宿’转为‘深度体验’,更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察哈尔右翼后旗文旅局局长岑海鑫表示。2024年,该旗累计引入社会投资3.5亿元,盘活利用农村牧区闲置房屋200多处,实现了村容环境改善和群众增收致富多赢。
“我们通过村企共建、就业务工、闲置民宅租赁、农畜产品采购、资产入股等方式,建立起民宿产业与农牧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摇身一变成为股东兼服务员、售货员、厨师、导购员,农村牧区的闲置庭院,成为了带农富农的致富幸福园。”察哈尔右翼后旗旗委书记崔勇表示。今年该旗民宿共接待游客约22万人次,收入1.6亿元,文旅产业辐射2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岗位5000多个,带动3000多户农牧民受益。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