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杨凯
5月22日,第七届两岸(湖北)青年东湖交流季启动仪式在汉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代表400多人欢聚一堂,以“青春有为·共创未来”为主题,以“发展与融合”为内核,通过“青历”“青创”“青传”三大板块,在畅叙友情、互学互鉴中勾勒两岸融合发展的青春图景。
舌尖上的文化共鸣
武汉热干面、潜江小龙虾、台湾蚵仔煎、卤肉饭……活动现场,两岸美食成为连接情感的桥梁。台湾“90后”短视频博主曾馨卉,跑遍武汉三镇,拍摄、发布与两岸美食相关短视频近300期,受到了两岸青年的喜爱。
“未来希望扎根武汉,吃遍湖北、吃遍大陆。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味道背后的故事,让两岸同胞通过美食找到更多同根同源的情感联结。”曾馨卉说。
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邹志平表示,楚菜与台湾美食,看似相隔千里,却共享着中华饮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这种相似性背后是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是同一条文化根脉上开出的并蒂莲。
来自台湾彰化的陈冠铫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大四,课余时间喜欢用镜头记录旅途美景。陈冠铫说:“希望在两岸间建立一个真正互相了解的桥梁。”湖北文旅推介官向红新向他及台湾朋友们推介了一条“寻访屈原足迹”线路,探寻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奥运冠军赵芸蕾,世界健身模特锦标赛B组冠军、全场冠军史璠均表示,体育交流是两岸最生动的共同语言,它不仅仅是运动员之间的切磋,还可以跨越很多障碍,成为两岸青年之间增进了解、互学互鉴的纽带。
在鄂创业感受家的温度
“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有家的温度。从办公房租减免到创业补贴,一揽子周到服务,让我们创业也有底气!”来自台湾台北的李龙宇访谈现场谈到。
作为在鄂创业台青,李龙宇于2020年8月来汉创业经营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科普教育领域,与武汉上百个社区合作开展科普场馆建设或者科普直播间,致力推动武汉少儿科教事业发展。“武汉是大学之城,有很多科教资源,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有信心。”
如今,公司服务覆盖湖北省内上百个社区以及数十所学校,建设数十个科普场馆,开展上千场科普活动,为数十所科普教育基地赋能,服务数十万居民、家庭及青少年。
张友维,“00后”台湾青年,其父亲是一名台商,在武汉工作了十余年。2021年,张友维在台湾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汉。父亲原本想让他接手家族生意,但张友维实在不感兴趣,决定自己闯一闯。
“我喜欢二次元世界,喜欢cosplay,希望在这个垂直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性。”目前,他的抖音号单条最高播放量超3000万。他的大陆合伙人宁少锋表示,策划的短视频既有台湾的味道,又能接武汉的地气,这样的融合让他找到了人生价值。
非遗里的基因对话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给了我们自信与归属感。荆楚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探索、传承弘扬。”来自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台湾学生吴安琪现场展示书法作品后表示。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周丽玲教授不仅推出了“九凤”特色新标识,还展示了系列戏曲文创产品。在她看来,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让更多的青年能够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了解和接触戏曲文化。
“看到两岸学生同步开展漆艺研习营,从指尖触摸千年漆脉的陌生感,到共同设计文创作品时的灵感激荡,年轻一代在推光描金的实践中读懂了同源文明的基因密码。”湖北大学大漆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彭茹娜说道。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童彦婷表示,希望成立“海峡两岸非遗活态传承高校设计研究联盟”,以非遗与文创为媒介,加强两岸高校青年交往,促进两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非遗所思”云分享品牌等,深化融合发展。
活动现场,舞蹈、龙狮表演、歌唱串烧、台湾歌手独唱等文艺节目轮番登场。两岸青年在双向奔赴中厚植友谊、携手打拼,谱写了一曲曲两岸融合发展的动人乐章。
据介绍,活动自2016年创办以来,始终扎根、服务、造福两岸青年,由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轮流承办,累计举办约40项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近万名两岸青年参与,为深化鄂台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嘉年华”。
近年来,湖北深入开展两岸青年交流合作,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平台,开辟更多渠道,推出系列措施,为台青在鄂发展提供便利。截至目前,有1200多名台青在湖北学习就业创业,有130余位台湾教师在湖北任教,150多名台湾注册医师入职省内医疗机构。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