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冲上台跳着南非传统舞蹈,尽情享受过程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带队参加FLL洲际公开赛的梁文珊主教练,望着与各国少年纵情欢笑的Super Republic队员们感叹到。
在遥远的南非开普敦,来自40多个国家的顶尖少年创客队伍正在上演一场特殊的“奥林匹克”——FLL洲际公开赛。这里没有百米赛道上的你追我赶,却有机器人精准完成指定任务的智慧博弈;这里没有体操器械上的翻腾跳跃,却有孩子们用英语自信阐释创新项目的思维交锋。当唯一一支代表中国参赛的队伍中的学而思小将们带着自主研发的珊瑚保护系统亮相时,一场关于成长、勇气与视野的蜕变之旅已然开启。
▶ FLL(FIRST LEGO League)作为全球机器人竞赛中最具影响力和含金量的赛事之一,是9岁到16岁甚至18岁的孩子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首选赛事。FLL的赛季一般从每年9月开始,到第二年8月结束,在赛季过程中,会有城市赛、专项赛、大区赛、亚锦赛、洲际赛。
▶ 洲际公开赛可以说是FLL中最具魅力的赛事,每年官方组委会会精心挑选赛事地点,邀请全球精英团队参加,让孩子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碰撞思维、交流技术、结交新朋友、感受不同国家文化。本次南非洲际赛,孩子们需要围绕“深海潜思”主题,自主搭建原型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场地赛和答辩环节展现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从社恐到社牛:跨文化交流背后的蜕变
比赛第一天,各国团队要搭建属于自己的摊位(专业名词叫Pits区)。摊位通常设计得新颖有趣,充斥着本国元素,还有和其他国家队伍交换的各式纪念品,比如徽章、手环、糖果巧克力等,展位旁边则立着大海报展示参赛项目的细节、调研过程与结果。孩子们可以跟其他国家的同学与教练social(聊天与社交)并交换纪念品。这样的交流活动比较少在国内开展,也是FLL洲际赛的一大特色。
“在P区social太开心了!虽然一开始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交流,但现场很多队伍都很热情,让我勇敢地和对方合照,还换到许多珍贵的物品,比如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帐篷模型、其他国家的特色糖果等,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9岁的小薛提起social经历时眼睛发亮,队友钱钱也很兴奋:“外国队伍有的过来了解创新项目,有的来玩投壶、换徽章。”
小薛和外国选手合影
在Super Republic队伍中,有些孩子是连续两年跟随学而思出国参加FLL洲际赛的(上个赛季是远赴美国波士顿)。去年钱钱和勋硕还有些害怕与人交流,但今年他们会主动找人合影、交换礼物,还大方地给别人介绍创新项目。就算有时没听懂对方的话也不会尴尬害怕,而是特别自信从容:“刚刚我没听明白,能不能再讲一遍,或者换种方式说说?”“匈牙利队的János Bali主动来换徽章,他说长大后想来中国!”钱钱兴奋地分享他交到的新朋友,“我教他下载微信,这几天我们都在用翻译软件聊天!”
钱钱(左图左一)和勋硕(左图左二)自信social
提到孩子们的变化,文珊老师充满自豪:“看着他们从去年跨文化交流时青涩、胆怯的状态,蜕变成如今热情外向、充满自信的模样,这正是开阔眼界、变得更有底气之后获得的巨大成长。”
和巴西队伍合影
也有一些队员是第一次出国参加洲际赛,起初面对外国选手有些胆怯,但很快就被队友的积极和南非的热情所感染,开始主动出击。鼎诺直接跟外国队员说:“我教你几句中文吧?”博睿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跟着文珊教练主动去找其他队伍合影。
在文化分享夜,孩子们还一起cosplay了孙悟空、秦始皇、诸葛亮、李白、杜甫等8位中国历史、神话人物,向世界各国的队伍展示了我们历史悠久的文化。
“十年最难赛场”上的中国少年
在第二天的场地赛中,我们的车(机器人)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教练,他们主动来询问并加了联系方式,打算回去继续交流。“总体来说,不管是创新项目还是场地赛里我们制作的机器人,整体技术能力和实力都挺不错。”文珊教练说。
这些“硬实力”背后离不开孩子们的努力、用心、韧性与团结。“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我能看到每个孩子努力成长且闪闪发光的地方。”提到队员们的表现,文珊教练充满自豪。
场地赛部分分了A、B两组,11岁的钱钱是队伍的顶梁柱,作为B队左副操作手,任务如“外科手术”:“我的动作很密、很忙,但经过努力练习,在操作的时候非常熟练,基本没有失误。”
今年他的英文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相比去年的轻微害羞,现在则完全不怯场,不论是在社交时,还是在正式答辩、回答评委提问时,他都非常积极地第一个回答,自信且有亲和力,用文珊老师的话说:“现在是我们队里的扛把子。”
场地赛赛台操作确认成绩
今年刚满参赛年龄的小薛是A队右主操作手,他称今年的场地赛为“十年以来最难”。虽然感到任务艰巨,但经过平时无数次的练习,他还是沉下心来与团队合作一起完成任务,获得了场地赛555分的成绩。最初还不太会说英文专业术语的他,如今在英文答辩环节能自信地对着评委老师展示,这背后是他每次下课后都录制视频对着镜头中的自己找不足,和妈妈一点点打磨,仔细抠每个单词的发音。
“小薛真的成长了不少!碰到特别难的事儿他也一直咬牙坚持,变得超有韧性。而且年纪这么小、第一次离开爸妈的他这次跑这么远随队比赛,和老师配合得特别好,把自己也照顾得妥妥当当,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文珊教练称赞道。
最终的成绩也许未达预期,但在高压环境下与团队的紧密协作让大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收获了团队合作的快乐。正如钱钱所说,虽然略有失落,但“过程很有意义,来一把也是值了!”
难忘的联盟赛:快乐无需翻译
这次南非之旅,如同开启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盒,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国际赛场上,孩子们如同海绵吸水般,技术上蹭蹭涨,视野也一下子开阔,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彻底点燃!
与瑞典女高队伍合影
而比赛中最难忘的经历,则不得不提到在联盟赛中与瑞典一所女子高中队伍的“强强联合”。当时抽到和对方的车组成联盟一起上场比赛,双方队员们先是一起商量比赛策略,接着共同练习,上场比赛时互相加油,比赛结束后一起拍子弹时间合影,一起欢呼雀跃,氛围特别热烈。
在这个过程中,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快乐才是真的。“当成绩亮起时,欢呼声瞬间淹没赛场。没有人在意这分数并不是非常高——瑞典女孩脸上的中国国旗贴纸,中国队员身上的瑞典小旗子,还有此起彼伏的wow声,早已诠释了比赛的真谛。”文珊老师翻看着联盟赛的合影,中国少年与北欧女孩手持对方国旗相视而笑的画面格外动人。
双方一起打气、庆祝
正如文珊老师所说:“孩子们明白了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最终的目的是收获成长与快乐。奖杯只是比赛的彩蛋,而真正闪闪发光的宝物,是在赛场上挥洒的汗水、克服的恐惧、收获的经验!每一次勇敢尝试,哪怕结果不够完美,都是成长路上闪闪发亮的勋章。这趟旅程,他们带回的是一颗颗充满勇气与智慧的心,比任何奖杯都更珍贵。”
家长手记:机器人教会孩子的成长必修课
当小薛用自己搭建的机器人“演奏”出《汴河怀古二首》古曲时,当钱钱无论多晚都要坚持完成当日任务才肯安心入眠时,妈妈们忽然意识到,那些被代码和零件填满的时光,早已在孩子们生命中烙下超越技术本身的印记。
如今自信独当一面的钱钱
两位少年与机器人的缘分始于不同的起点:小薛从一年级起便在学而思系统学习Spike编程,近三年沉淀让他在FLL大赛中蜕变得沉着冷静;钱钱虽只接触机器人15个月,却在团队协作中变得更加开朗、外向、自信,成长为队伍顶梁柱。当他们共同站在FLL南非洲际赛的舞台上时,那些深夜调试的代码、反复打磨的英文答辩词,都化作成长的养料——创新思维在创造实践中迸发,抗压能力在突发状况里淬炼,沟通能力在交流答辩中生长,当南非的阳光洒在胸前的参赛证上,孩子们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世界的辽阔。
第一次离开父母“勇闯南非”的小薛
正如小薛妈妈期待孩子保持对科技探索的热情,成为“懂技术又兼具创意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钱钱妈妈盼望孩子沿着热爱和擅长的方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拥有充实、有趣的人生,机器人学习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编程技能,更是面向未来的通行证:那些在探索实践中滋生的创造思维,在跨国合作中建立的文化共情,终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基石。
而此刻,两个少年正用他们亲手搭建的机器人,在世界的坐标系上刻下属于自己的成长刻度。两位家长不约而同提到:机器人学习、比赛带来的不仅是编程技能,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团队协作的智慧、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在开普敦绽放的成长之花,其实早已在日常训练中埋下种子。
教练手记:比奖杯更闪亮的是成长本身
在带队主教练文珊看来,在有40多个国家参赛的赛场上多次挥舞中国国旗,带着孩子们一起尖叫、一起擦眼泪,都是异常珍贵的经历,在赛场内外,孩子们也收获了丰富且难忘的体验:
世界是具体的
世界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和单词,很多同学在与外国队伍交流时,都是第一次认识某个国家,这么多的国家、地区汇聚到一起交流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有些时候甚至要现场查英文单词才知道对方是哪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边界的拓展早已悄然发生。
赛后孩子们在南非研学
答案不止一个
孩子们真正见识了 “思维的多样性”,打破了对 标准答案”的执念。就像小薛说的,“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么多!”哪怕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队伍的解决思路也有很大差异,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孩子们认真聆听导游介绍好望城堡
过程超越输赢
比赛发挥有好有坏,评委口味也各有不同,过程中有很多随机性因素,结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全力以赴,学会为过程喝彩,正如文珊教练所说:“当他们学会用文化自信打破语言壁垒,用创新思维直面突发状况,用团队精神享受过程——这些成长印记,早已胜过所有奖杯。”
这次南非之行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他们学会了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不断享受过程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正如主教练哼唱的那首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eh eh,this time for Africa!" “这趟旅程,我们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时刻。”而属于这群少年的人生赛场,才刚刚拉开帷幕,在非洲之角埋下的关于未来的种子,已经悄然生根发芽。总有一天,那些在开普敦说“Can I take a photo”的孩子,也许会成长为真正“take the world”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