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
张志荣||甘肃
从武威城区驱车沿着312国道向东南走20多公里,便是武南镇白塔村,这里有一座寺,名叫凉州白塔寺。它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是甘肃古代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白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凉州四寺之一,更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宗教意义。
凉州白塔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院(又称百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或夏珠巴第寺),意为“东部幻化寺”,整个建筑和布局兼具汉、藏、蒙民族特色。馆内展示了“凉州会谈”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萨班和阔端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据史料记载,公元1247年,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会谈中,双方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并颁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西藏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实现了藏汉民族的团结与统一。白塔寺因此成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见证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白塔寺院规模宏大,有4座城门、8座烽墩,东西长420米,南北长440米,四周有围墙,犹如城垣。寺内建筑众多,包括山门、钟楼、鼓楼、金刚殿、三宝殿、大经堂等,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画栋,佛像千姿百态,庄严肃穆。白塔寺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梁柱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雕梁画栋的建筑、千姿百态的佛像,无不彰显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这些建筑和遗迹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步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人心的塔林。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塔,仿佛是历史的丰碑,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包括萨班灵骨塔等。萨班灵骨塔是阔端为纪念萨班而修建的,高约42.7米,周围环绕着九十九座小塔,共同构成了白塔寺的独特景观。这些塔不仅是纪念和缅怀萨班等历史人物的象征,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尤其是萨班灵骨塔,它不仅是萨班大师的安息之地,更是凉州会谈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站在塔下,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对话声,感受到那份为了民族团结而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穿过塔林,来到白塔寺主体建筑区。这里的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漫步在寺院中,欣赏着那些千姿百态的佛像,感受着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馆内现有藏品158件,其中经甘肃省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并确认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71件,一般文物39件,资料类45件等。展出的珍贵文物有萨班铜像、清康熙《重修白塔碑记》、明宣德二年《建塔记》、四年《重修塔院碑记》,以及藏秘法器、经卷、西夏瓷器、寺院僧人日常用品等。
在萨班与阔端会盟腊像展厅内,有古凉州城沙盘模型、西藏萨迦寺沙盘模型和萨班与阔端“凉州会盟”腊像,其中摆放的沙盘模型和腊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凉州的神韵和凉州会盟的历史瞬间。据碑文记载,萨班灵骨塔的复原建造,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依照元代萨班灵骨塔塔基仿建而成。萨班灵骨塔内共装有210万尊小佛像和1部大藏经,在210万尊小佛像内包括70万尊弥勒佛像、70万尊文殊菩萨像和70万尊不动金刚佛像。躬身拜谒着萨班领袖,思绪早已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战鼓咚咚、弓箭啸啸的蒙古草原。
寺内一个重要看点是凉州会谈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看到了萨班大师与阔端皇子在白塔寺内秉烛夜谈,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共商大计。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决心,让后人们深感敬佩。这份为了民族团结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白塔寺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它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的训导作用。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多年从事,政工党务;行政执法,参与其中;退休赋闲,喜爱笔耕,码字为乐,偏爱散文,报刊网络,拙文偶见。
上一篇:【美文】荞香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