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韦尼
一、“甘”≠甜!中医揭秘五味密码里的养生玄机
很多养生达人在煮养生茶时会疑惑:中医总说“甘入脾”,但茯苓、山药明明不甜啊?其实中医里的“甘”与现代甜味有着本质区别。
在中医理论中,“甘”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中的一个功能属性,它不仅指代味蕾感知的甜味,更强调其的药性作用。
中医理论中“甘”,是具有深层含义的:
(1)用来描述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如补益气血(如黄芪、甘草、大枣,均味甘),调和药性(甘草味甘),缓急止痛(饴糖味甘)。如《本草纲目》记载甘味药物如人参、甘草,强调其“补中益气”之效,而非口感。
(2)用来描述脏腑的五行归属,如甘对应五行中土,对应脾胃,具有“缓、和、守”的特性。如《黄帝内经》记载“甘入脾”“甘能补、能和、能缓”,明确将“甘”与脾胃功能关联,而非单纯味觉。
(3)味觉与功能存在非对称性。如某些药物被归为“甘味”,但实际口感未必甜(山药、茯苓);反之某些甜味食物可能未被归入“甘”药(白砂糖虽甜,但中医更强调其性味偏凉,需辨证使用)。
而“甜”则具有局限性,仅描述味觉感受,不涉及药效、五行等,如蜂蜜甜且属“甘”,但人工甜味剂虽甜却无中医“甘”的补益作用。
总之,中医的“甘”是一种功能化归类,涵盖味觉、药效和五行属性,而“甜”仅是感官描述。
二、中医所说的“甘入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医理论中,“甘入脾”是五行学说与药性归经理论的重要体现,包括味觉属性、脏腑功能、药物作用等多方面的内容。“甘入脾”的本质是通过甘味药的药性作用,调节脾脏的生理功能,治疗脾脏疾病,保护脾脏功能。
1.脾脏的生理功能
甘属土,脾属土,二者同气相求,形成“味-脏-功能”的联动体系,因此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甘味药物多能补益脾脏,调理脾脏生理功能。如《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明确将“甘味”与脾脏功能关联,奠定“甘入脾”的理论基础。
2.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针对脾脏)
《素问·至真要大论》:“甘补之”“甘能缓急”,说明甘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对应脾的运化与气血生化功能。
①治疗脾脏疾病。如甘味药能补益中焦,助脾运化,如甘味药黄芪、大枣,通过补益脾气,促进气血生成(归脾汤),甘温药如党参、炙甘草,可升举脾阳,改善脾虚泄泻(补中益气汤)。甘味药如饴糖、白芍,可缓解脾胃虚寒之脘腹挛痛(小建中汤)。
②防止某些药物损伤脾脏。如甘味药常作为方剂中的佐使药,调和峻烈之品的偏性(如甘草在麻黄汤中缓麻黄之辛烈),或减轻苦寒药对脾脏的损伤(白虎汤中粳米、甘草护胃,减轻苦寒的石膏损伤脾)。
③濡养肌肉。此为甘入脾概念的延伸,因为脾主肌肉,涉及到肌肉的疾病需要从脾论治,甘味药可以通过补脾改善肌肉萎弱(四君子汤中党参、甘草等治肌无力)。
三、 中医揭秘‘甘味’的双面性!
在中医理论中,“甘”是五味之一,也是养生调理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摄入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1)“甘”在养生中的作用
①补益气血,健脾养胃
《素问·脏气法时论》:“甘入脾”,甘味能滋养脾胃,促进气血生化。如甘温补气,大枣、龙眼肉、饴糖,适用于脾虚乏力、面色萎黄;甘淡健脾,山药、茯苓、薏苡仁,适合脾虚湿盛、食少便溏;甘寒养阴,蜂蜜、麦冬、玉竹,可缓解胃阴虚口干、便秘。
②调和药性,缓解急症
如甘草、大枣常配伍于方剂中,减轻药物对脾胃的伤害,饴糖(小建中汤)可缓解虚寒性脘腹冷痛;蜂蜜润肠通便,缓解燥结。
③润燥生津,调和阴阳
如冰糖炖梨、百合,可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脾阴虚之燥咳;甘麦大枣汤(小麦、甘草、大枣)可养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之失眠、焦虑。
④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千金要方》记载“甘平养人”,如粳米、莲子、芡实等,适合长期调养,增强免疫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枸杞、黄精等甘味药含多糖、抗氧化成分,可延缓衰老。
(2)过量摄入甜味的健康问题
①壅滞脾胃:
《素问·奇病论》指出“甘者令人中满”,即过量甘味(尤其滋腻之品)阻碍脾运,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
②生湿化热
甜食易酿湿生痰,湿热内蕴可致痤疮、口臭、大便黏滞(嗜食蛋糕、奶茶者常见)。
③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如肥胖与代谢紊乱,多由过量精制糖(如白糖、糖果)转化为痰湿,与现代“痰湿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相关。如消渴(糖尿病),《外台秘要》云“食甘美而多肥,肥则内热”,过食甜味助火伤阴,加剧阴虚燥热(消渴病机)。少年儿童过量摄入甜味,可导致蛀牙与骨病,《诸病源候论》提到“食甘过,则齿龋”,且甘味属土,土盛克水(肾主骨),可能影响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