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专栏发表记者王长山 浦超撰写的文章《倾心“香格里拉”》。
遥远而隐秘、圣洁而神奇、丰富而和谐……提起香格里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注解。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探访者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里如同“世外桃源”。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地处滇、川、藏大三角交汇地带,是“滇藏茶马古道”要冲。这里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马古道”三张闪闪发光的名片,素有“天然高山生物园”的美誉。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称这里是宁静祥和的净土。
时光悠悠,无数人循着内心的呼唤,来这里探访“香格里拉”。
沿着公路一路攀升,到达海拔约3300米处,视觉豁然开朗。“雪山为城,金沙为池”的建塘草原向四周铺展,中部是耀眼的高原明珠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周围多座雪山熠熠生辉,层层叠叠的森林苍翠静谧,珍珠般散落的湖泊映照着朵朵白云。
融雪山、草原、湖泊、森林为一体的普达措景区建立旅游反哺社区机制,村庄也是景区的一部分。洛茸村民小组村民卓玛七林家的藏式房屋、山林草场、马匹牦牛,甚至放牧、种植等生产生活方式都成为外来游客可以体验的“景点”。村民们不再砍树打猎,转而成为景区生态的保护者;纳帕海湿地是候鸟栖息越冬的天堂,斑头雁、黑颈鹤等鸟类就在村子旁边悠闲觅食;石卡雪山连绵起伏,与草原、湖水、村庄、城市构成了一幅七彩画卷……
清晨,和煦的阳光透过雪山,照耀着独克宗古城。独克宗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年建城时,工匠以当地一种白色黏土作为涂料,把民居外墙涂成白色。夜晚,银色的月光下,白色的古城分外动人,人们便将古城称为月光之城。
这座没有围墙的古城群山环抱,融入优美的自然画卷。登高而望,古城内道路、藏式民居大多以大龟山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形似盛开的八瓣莲花。为保护香格里拉民族文化的精髓,再现滇、藏“茶马古道”上经济、文化交融汇聚的繁华景象,当地近年来组织进行恢复性建设,曾经的荒凉破败,以生机勃勃、风情浓郁的古城展现在游客面前。
青石板上,嗒嗒的马蹄声早已远去。可每一次走进独克宗,依然可以触摸到千余年前岁月的温度。石板路两旁,分布着传统的藏式民居,多为二层土木结构,土掌平顶或人字木板顶,属地道的高寒坝区藏族民居,被人们称为“硬质化了的帐篷”。透过层层叠叠的檐角,远处的雪山不时映入眼帘,迎面吹来的风,清新干净。
这是座活着的古城,民居院落古意盎然、极富藏家特色。百年老屋内,人们起居如常,酥油茶香气四溢。一些“修旧如旧”原则下改造的客栈、工艺品店等依然充盈着古老的民族风情,那些身着藏式服装的年轻人在古城四处“旅拍”,轻盈的身影、爽朗的笑声成为古街老巷中的新节拍。
藏公堂室内墙上尚保留有清代藏族艺人所绘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兼收藏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绘画特点,是文化交融的典范;布诺手工皮雕文化艺术馆展示藏族传统皮雕文化,店铺门口近百年历史的老马鞍诉说着茶马古道的旧事;松林藏香非遗传承馆的藏族汉子向巴江参用心用情守护着藏香的气韵绵长;在独克宗古城金龙社区非遗体验中心,新加坡游客罗旖瑄已连续两天在这里学习,画唐卡的过程可让她心静下来,悄悄与香格里拉对话;情同一家亲,同饮一池泉水,同唱一首欢歌,70岁的杨玉成一家人有4个民族,大家关系融洽,这是整个香格里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缩影……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每一个香格里拉背后都有恒久的文化根脉。”迪庆州文化学者李钢说,香格里拉是座超凡脱俗的美丽城市,也是文化交融、团结和谐之地,更是很多游子的乡愁所在。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古老歌谣中的句子是香格里拉诗意的写照。现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被温柔相拥,也倾心拥抱雪山、森林、文化以及“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