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生,男,1963年出生,笔名郑直,寓意直来直去,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文学基本到了如痴如醉地步,喜欢途步孤行旅游,小打小闹写点游记,曾经没事就弄点短平快的“豆腐块”,偶尔也弄点杂谈、通讯、专访等,现在开始琢磨起零零散散的追忆文章,就想留下点絮絮叨叨的人生百味。从前在《冶金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经营时报》《辽宁日报》《辽宁经济报》《写作》《党风月报》《廉政之声》《本钢日报》等国内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
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原创:郑永生
春节前一周,从网上“琼州海峡轮渡管家”订的票。离开了熟悉的恋恋不舍的海南岛,扫码进港后,每台车只能司机一人驾车直接登船,乘客则通过客运站登船,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船舶平稳靠岸到达湛江徐闻港。
我们在湛江住了一宿。第二天,沿着广湛高速至阳江海陵岛,计划住一个月。
到了海陵岛还是老习惯先逛博物馆。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1号博物馆,是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景区,也是全球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以“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了水下考古现场发掘的动态演示过程。博物馆的建筑主体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馆外有沉船复制品和锚。
讲解员风趣幽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个有点长的官方命名更多是从政治上考量的,我个人更倾向于直接叫南海一号博物馆,好听且方便识记,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纪念将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当然了,我的一些朋友也管它叫“沉船博物馆”。
既然有人管它叫沉船博物馆,那我们首先来说说这艘名声大噪的沉船——南海一号。这个馆造价1.5个亿,分两层楼:1、扬帆;2、沉没;3、探秘;4、出水;5、价值;6、遗珍;7、成果,七个主题内容组成。“海南一号”古沉船,占据的空间极其庞大。这艘沉船在当时(1987年)完全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意外发现,缘起是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 ,在荷兰图书馆查阅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该英国公司与中国捞救公司下属的广州打捞局进行联合打捞,捞了俩月结果并没有捞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海床表面有凸起,深埋的另一条古船就这样被意外地发现了。工作人员捞出部分文物,包括瓷器、陶器和一条长长的……大金链子。
长近1.80米的大金链子做了800年的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整船打捞的契机,据打捞团队透露,如果当时抓斗只是捞到一些瓷器,这艘船还真未必能最终被打捞起来。发现的沉船属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自然有其考古价值,1987年8月,广东省文物部门正式宣布,沉船遗址被命名为 “广东南海宋元沉船遗址”。
这条船行至海陵岛东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沉船呢?遭遇恶劣极端天气,或是因为海盗破坏或是战争,至今仍是个谜团。1987年第一次下水调查,2007年打捞出水。
采用世界首创的整体方式打捞先进方法,其中有多项发明创造为主知识产权。采用可吊重4400吨的吊车,绝对的世界第一吊。
2007年12月,拥有8万吨排水量的亚洲顶级海上起吊船“华天龙”号,驶向上下川海域。这艘全回转起吊船能起吊4000吨。沉箱、船和保持船海水环境的周边淤泥加在一起4000吨左右,算上海水浮力也有3000多吨,2007年12月22日,在规划筹备近20年,历时9个月海上作业后,“南海一号”终于浮出海面,重见天日。
随船打捞的遗珍有瓷器,金银器、铜器等,内容丰富,看的眼花缭乱。
瓷器有产自景德镇古窑,德化窑、龙泉窑、福建瓷灶窑、义窑等。船上有铜器、货币、漆器、金器、瓷器、铁器等等。
据图片介绍为南宋时期商船,沉船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万~8万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
这是浙江龙泉窑系列,它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制瓷窑系。
“南海一号”有三个“世界之最”: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着一个个历史谜团中。
法国潜海考古专家说过一句有趣的话:“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在海底”。一座海底的博物馆浮出海面,无论如何是值得参观的,此船出发地是泉州地区,沉于阳江海域,打捞后特意建了此馆。“南海一号”是不可复制的,它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惊艳世界,令我过目难忘。
下一篇:深读|虞山“雄鹰”展翅的养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