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妇科养生坊】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青春期的月经失调、育龄期的不孕、更年期的抑郁……皆能让人心情沮丧、容颜失色。看病不如防病,省名中医王小云跟您一起,共同维护女性健康。
本期作者
母亲的健康,是岁月静好的底色
《诗经》有言:"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亲用生命能量滋养家庭,却常将疲惫藏于晨昏。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而中年后的母亲们,往往面临肝血暗耗、心脾两虚的困境。这个母亲节,让我们以中医养生之道,为母亲重建气血的城池。
一、疏肝解郁:化解岁月沉淀的"情绪结节"
临床发现,45岁以上的女性中,70%存在肝郁气滞的证候。母亲长期操劳形成的焦虑、失眠、经前乳胀,实为肝经不畅的预警。
亥时养肝法:建议母亲在21-23点(三焦经当令时)用木梳沿两肋向肚脐方向梳刮,配合玫瑰精油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凹陷处),引气下行。
食疗方:取鲜佛手15g、陈皮5g、枸杞10g煮水代茶,可解郁而不伤阴。
日常禁忌:避免晚餐过饱(加重肝经湿热),减少观看悲情影视(恐伤肾而致水不涵木)。
二、宁心安神:重建"心主神明"的生命节律
《黄帝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但更年期前后的母亲常有心悸、潮热、多梦之症。中医认为这是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
子午养心功:每日11-13点(心经当令)静坐,双手交叠按揉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配合舌尖轻抵上颚,引心火下济肾水。
食补智慧:用酸枣仁30g(打碎)、小麦50g、百合20g熬制安神粥,佐以少量肉桂粉引火归元。
环境疗法:卧室悬挂靛蓝色窗帘(中医五行中,蓝色属水,可克心火),床头放置朱砂手串宁心安神。
三、健脾养血:激活"后天之本"的运化之力
脾胃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调查显示,65%的中年女性存在脾虚湿困问题。母亲们常见的浮肿、气短、面色萎黄,实为脾失健运之兆。
辰时运脾法:晨起7-9点(胃经旺时)先饮200ml温生姜蜂蜜水,随后顺时针揉腹49次,激活中焦气机。
药膳推荐:四神汤(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各15g)加五指毛桃30g炖排骨,既补脾气又祛湿毒。
运动处方:每日餐后练习"托天理三焦"(双手上举踮脚尖保持5秒),反复9次助脾升清降浊。
四、强筋壮骨:筑牢"肾主骨生髓"的生命根基
女性35岁后肾气始衰,母亲们常见的腰膝酸软、足跟疼痛,实为肾精不足、督脉空虚的体现。
酉时固本法:傍晚17-19点(肾经当令)用海盐袋热敷命门穴(第二腰椎下),同时搓热双手按摩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
食疗秘方:黑豆30g(提前醋泡)、核桃15g、杜仲10g煲猪尾骨,补髓强腰而不滋腻。
导引术:每日晨起练习"两手攀足固肾腰",配合"吹"字诀呼吸,强化膀胱经与肾经联动。
五、节气养生:顺应天时的母亲健康日历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2025年(乙巳年)为金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母亲养生的重点在于疏散风热、养阴润燥,尤其要注意饮食不应过于辛燥。
谷雨至小满(4-5月):重点祛湿,用艾叶苍术煮水泡脚,每周3次。
夏至前后(6月):服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防暑伤气。
霜降时节(10月):开始佩戴中药护腰(内装小茴香、艾绒、肉桂粉混合物)。
《养生论》云:"善养生者,知调疾于未病之际。"我们为母亲奉上的养生方,亦是爱的具象化表达。这个母亲节,不妨亲手为母亲熬一碗四神汤,在她泡脚时按摩三阴交穴,用《黄帝内经》的智慧,将孝心浸润在每一个晨昏定省的细节里。愿天下母亲气血和畅,形神俱养,在岁月长河中优雅绽放。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团队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妇科诊疗中心、国家双一流学科中医妇科学、国家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刘敏如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尤昭玲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王小云(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工作台等权威平台,汇聚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青年拔尖人才”构成的国家级精英梯队。我们充分发挥中医妇科学、中西医妇产科学、生殖医学科、中药学、循证医学、医学信息工程及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专注于生殖内分泌与生殖障碍领域,开展前沿创新研究。团队实施一体化战略,构建了“临床研究-临床基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全链条研究体系,旨在促进学科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致力于在中医妇科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患者带来健康福祉,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初审 | 李蕴淇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下一篇:年轻人喝白酒,没你想得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