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华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华夏面食,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陕西这个以面为主食的地区,面食文化弥漫在陕西的每一个角落。陕西面食甲天下,一碗面最能解乡愁。天我们继续来探寻陕西面食文化,看看哪碗才是你的乡愁?
西府扯面
扯面是陕西省和山西省的传统面食。已有3000年历史。以宝鸡的西府扯面最为正宗,为中华名吃。宝鸡人见到扯面就是会喜气洋洋,宝鸡人喜爱油泼辣子,不放油泼辣子的扯面不香,而且要多放,所以宝鸡的扯面大多是红彤彤的,也叫油泼扯面。扯面的特点是筋道有弹性,吃法多样。无论是臊子扯面、剁椒扯面还是西红柿鸡蛋扯面,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合阳踅面
踅面相传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有22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踅面[xué miàn],是陕西合阳独有的传统特色面食。有的人写成“旋面”,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踅面三大特点:劲道、味醇、方便。它主要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面食,香味浓郁、软糯粘甜,别有一番滋味!
关中麻食
麻食是陕西关中以及陕北地区最为常见及青睐的面食之一,已在餐桌上存在了数百年。古今有之,略有区别。今日餐馆,一锅烩是麻食最普遍的烹调方法。形状如大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稍薄,边围翘起,又称猫耳朵。 有人说,麻食跟面疙瘩头类似。其本质都是面食,但工艺、口感和视觉、感觉,两者都相差甚远。麻食吃到嘴里津津有味,也更滑爽更有意思,耐人品味。
麟游血条面
陕西麟游血条面是中国民间古老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因用猪血或羊血和面擀成面条而得名,是当地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原为唐代李世民在麟游九成宫避暑时发现的,成为宫中美馔佳肴流入民间,后来成为百姓节庆、红白喜事、款待亲友的食品。血条面味道醇美,细腻滑润,香味悠长。
大荔炉齿面
大荔炉齿面是陕西大荔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一碗炉齿面香飘大荔县,特色的炉齿面因切好后呈炉齿状而得名。面讲究薄如纸张,柔韧光润,配上臊子调味,香辣味浓,最后撒一把香菜咸鲜酸辣。卤肉月牙饼是炉齿面不可或缺的黄金搭档,热馍夹凉肉与一碗汤面组合,再配个特色豆腐丝相得益彰。
耀州窝窝面
在耀州古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窝窝面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窝窝面制作十分复杂,面的原料也不止是面粉,它是用筷子在手中戳成一个一个像小窝窝一样的面,就类似于特小号的猫耳朵。其耗费时间长,为的就是能做出一碗爽滑细腻的面,面筋道、汤鲜香、食材丰富、滋味十足。
乾县驴蹄子面
驴蹄子面,主要流行于秦陇晋豫一带的面食,在陕西尤以关中乾县的乾州驴蹄子最为出名。驴蹄子面里边没有驴肉,也没有驴蹄子,因为它在切的时候刀子跟案板会发出像驴蹄声的声音,所以叫驴蹄子面。其口感筋道,耐嚼顶饱,像“驴”一身的倔劲儿而得名。老碗拌着千年流传下来的面食,一碗下肚,一股豪气由然而生,秦人的剽悍在削筋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人也把他叫拨刀,乾州人称其驴蹄子。
汉中梆梆面
汉中三大面食(梆梆面、浆水面、炝锅面)之首梆梆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梆梆面不是关中的“biangbiang面”,有些人会把两者混淆。正宗的梆梆面,多比韭叶略宽,极薄,既筋且光,这和关中条宽、面厚,韧性十足的“biangbiang面”是有很大差别的。梆梆面有着香菇酱油和骨汤汤头的鲜,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户县软面
户县软面是关中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吃面要用盆。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吃到,但论正宗的户县软面还是要到户县去吃,也就是鄠邑区。鄠邑区原称为鄠县、户县,是陕西小吃的发源地之一。户县软面面条较宽,不薄不厚,口感筋道又软和,臊子酸辣,香气四溢,吃下去不会有很顶的感觉,口味十分特别。
陕西面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更在于陕西文化的深厚渊源。每一碗面,都蕴含着陕西人的热情与厚道,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与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食千千万,唯有家乡的那碗面最亲切,最解馋。欢迎分享自己乡愁的一碗面,共同品味面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