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作为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对中华老字号汾酒,省委省政府更是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在2020年11月,由汾酒集团、山西省文旅集团和山西杏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注资的山西杏花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汾酒开启了山西酒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杏花相随,精阅造酒历史
坐落于杏花村镇,汾酒文化景区包含了汾酒博物馆、复古生产线、酿造车间、成品包装库、酒库、醉仙居以及汾酒工业园林等景点。汾酒也通过此线路,将汾酒文化景区内最具特色的亮点串联起来,形成现阶段汾酒工业文化旅游的一张成熟地图。同时,这张以汾酒历史为脉络的地图也展现了杏花村镇作为白酒地标的文化意义,以及汾酒古法酿造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跟随着这份地图行至汾酒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空间以历史记录的顺序展开,不同时代的酒、酒器、酿酒文化得以清晰呈现。在展出早期酒器酒具的展馆中,小口尖底瓮外形完整,将杏花村遗址区域的酿酒历史推进至仰韶文化时期;青铜酒器颜色纯正,初显出夏商周时期的酒俗和酒礼。当博物馆将历史溯至隋唐时期,汾州“干和”酿造工艺的身影出现了,这种工艺使得成品酒度更高、酒质更醇,基本具备了现代汾酒生产工艺的雏形。而到了宋以后,博物馆内珍藏的文献丰富了起来,“汾酒”的名字也逐渐开始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史料中。明清时,汾酒跟随晋商远行的步伐向外地贩运,在馆内展出的资料记载中,汾酒工艺开枝散叶,远渡赤水,行经青海,顺着晋商之路传至各地。
在博物馆展示的这些汾酒历史大事件中,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独占一方展厅。当时,汾酒在旧金山世博会上殊获“一等金质大奖章”。厅内展示出的旧照片和旧报纸还原了当时汾酒出征海外获奖的情景,也为汾酒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留下了可以溯源的资料。在获奖之后,汾酒顺应时势改革了发展模式,在包装、物流、商标、广告、生产资源整合方面做出了创新,在博物馆最后一个展馆中,玻璃展柜里陈列了现当代汾酒包装的演化,从朴素的绿色玻璃瓶到造型、颜色、外包装更加繁复贵气的瓷瓶一应俱全。据导游介绍,这些展品基本代表了各时期汾酒的包装风格,也展示出了汾酒酒标的变化。
据《中国汾酒史》记载,汾酒有着6000年的酿酒历史。而在这一段悠久的历史中,杏花村镇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汾酒在中国白酒文化上独特的地位。杏花村镇地处神秘的北纬37度,土壤中微生物菌群活跃、微量元素丰富,气候更替分明,是适合酿酒的地方。而在这个地理优势之上,杏花村镇孕育了中国白酒历史上众多具有变革性的事件:“清酒”工艺的诞生、“干和酒”固态发酵的创新、蒸馏技术的运用……这些事件让杏花村成为了一个白酒文化符号,向“借问酒家”的人指路。
在这之上,从杏花村镇走出去的汾酒与华夏文明、黄河文明、晋商文化携手前行,成为了影响众多地区的“中国酒魂”。据记载,200多年前,从山西出发,前往贵州经商的晋商因想念杏花村镇的汾酒,便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糯高粱、小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这便是黔酒的由来。由此可见,杏花村镇的意义不止在于其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还在于其“酿酒之源”的文化内涵。
黍香沉淀,细说酿造工艺
若说汾酒博物馆是对杏花村镇历史和文化的静态演示,那么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和现代酿造车间则是对酿造技艺沉浸式、动态化的表达。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位于杏花村镇东堡村芦家街,东去500米为出土过小口尖底瓶的杏花村文化遗址。其自身也出土过宋代文物,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的酿酒作坊。
在老作坊博物馆入口处,一扇拱门、两个灯笼迎着阳光,顶着“杏花村”的匾额,向往来游人无声讲述义泉泳、晋裕公司时期的旧事。拱门背后是庭院深深、回廊蜿蜒的传统山西院落, 掌柜室、账房、门市、作坊、古井、酒库等遗址保存完好,仿佛还处于工作状态中。掌柜室外还供奉着门神,摆放着3坛酒,好似掌柜还在房间里工作;账房中则还原了管账先生细拨算盘,记录进出的场景。据了解,汾酒历史上乃至中国酒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老作坊。股份制酿酒企业的诞生、第一枚白酒商标的出现……纵览掌柜室中对杨德龄大掌柜的介绍、展览室中对晋裕汾酒公司商标的记载,汾酒老作坊里的故事更加生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