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小红书桑叶同学
岭南水乡,广州古村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树与河涌勾勒出南国乡野的形象,当你在品尝水乡美食,漫步石板桥上听村民讲古仔的时候,是否也为这松弛的生活而陶醉呢?
松弛是因为有蓬勃生机,蓬勃生机正来自于岭南水乡“生长”的力量。
这股力量从何而来?怎么构建出鲜活有趣的岭南水乡?
不如随我一起同走进广州岭南水乡,解开“生长”背后的文化密码。
说到水乡,人们总会想起江南的水乡。
她在文人的笔下如梦如幻,仿佛能抚平所有伤痛。
无论是被贬还是漂泊,只要在那里呆上一段时间,就能把所有坏情绪都丢掉。
但我敢说,他们对江南水乡留恋,只是因为没在广州体验过岭南水乡。
同样水路纵横,自古以来,广州的地形让我们的先祖依水而居。
水乡是百姓的家,是组成广州的重要脉络,更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口一棵老树,树边一架石桥,桥下是潺潺的溪流,走过对面就能看见一座座别具岭南特色的镬耳大屋。
这就是岭南水乡典型的景观布局。
在讲究好意头的广州地区,哪怕是一棵树也有说法。
岭南水乡里,常见的都是巨大的、盘根错节的老树。广东人认为,“老树多者地必兴”,这是一种生长的力量。
同时气候湿润的南方,造就了树木四季常绿的条件,树枝浓密更有利于夏日遮荫,成为岭南水乡不可或缺的部分。
村前村后、水乡桥头,总有一棵风水老树。
无论何时,老树下,永远有人在纳凉闲谈。
而在村口大树的旁边,总有一架石桥横跨河面。
这是岭南水乡里常见的“树生桥”现象。有一些树经过时间的洗礼,还会生长到桥上去,形成桥、树共生的独特情况。
在古代没有石板桥的时候,桥梁都是木做的,也有村民因为木桥屡修屡坏,突发奇想,把对岸树木的气根引过来,插入地下。年深日久,直接形成一座以树木做成的桥梁。
走过桥,就进了村。村里都是传统的“梳式结构”,以里巷为单位,三间两廊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横平竖直。
它们都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的景象。
图源@小红书 Hunk
广府地区的在乡文人为光宗耀祖,祈求文运,乐于兴建府第。
因此,岭南水乡的建筑大多是由水磨青砖墙或蚝壳墙、红砂岩或花岗岩勒脚、麻石街、镬耳风火山墙等组成的。
越是要素齐全越是家族兴旺。尤其是高高耸起的镬耳山墙,它是以“官帽”为原型的,耳朵越高,文运越旺,官运越红。
图源@小红书 Hunk
这种屋子也被称为“鳌鱼屋”。
鳌鱼是岭南建筑常用的脊饰,它的使用与西江沿岸的亲水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鳌耳山墙、鳌鱼脊饰都是亲水的特征。
镬耳风火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
黑在五行中代表水,而水草、草龙的装饰手法,也与滨临江海的生活环境有关。
图源@小红书 Hunk
比起江南水乡,这里建筑林立,植被更多,道路和河道都更为宽敞,仿佛是为了给“生长”让出空间。
于是长成了广州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
文化在岭南水乡,同样是“生长”的。
那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从古代流传至今,还变幻出各种现代趣味。
图源@小红书达Hugo
相信提到与水有关的民俗,大家第一个想到端午龙舟。
曾经,扒龙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祭祀活动。
如今的扒龙舟,花样可多了。
“起龙”“藏龙”只是对龙舟精神的坚守。
扒起龙舟来,“宁可煲烂,不可扒慢”才是唯一标准。
直线狂飙、窄桥漂移、急刹掉头,各种竞速技巧通通用上。
赛场上,连屈原本尊都能看见。
毕竟就是这么快,快到连屈原都能救上来。
这场水中上演的“速度与激情”是各大岭南水乡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于是祠堂大门敞开,特设龙舟宴,过往都是客。
第一天去这条村,第二天去那条村,扒着龙舟“探亲”也成了最好玩的保留节目。
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下,很多村还和企业进行联名活动,推出了各种文创周边。
现在的扒龙舟,不再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而是一个表演、一场比赛、一次放假、一个欢迎所有人参与的趣味活动。
图源@小红书 辰以安Yion
除了扒龙舟,岭南水乡的水上婚俗也很出名。
世世代代寓居水上,让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水。
而婚俗尤甚。
以水为媒,见证新人的幸福;以艇为轿,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咸水歌欢唱、花艇迎亲、行舟送婚,是岭南水乡婚俗最重要的部分。
这些仪式不仅被完好保存,还通过“集体水上婚礼”的方式弘扬。
如今很多岭南水乡开放了婚礼活动的报名,在520等象征爱情的日子里,水乡响起了悠扬的咸水歌。
新娘凤冠霞披,新郎十字披红,新人站在婚艇上,接受沿途的醒狮献瑞、锣鼓送福。
浩浩荡荡的幸福大巡游,有什么比此刻更能感受到“百年修得同船渡”的浪漫呢?
依水而生的习俗仿佛也蕴含着生命,有着不断生长的力量。
它们不再是一种祭祀活动、一种宗族传承,而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只为让大家看到岭南水乡民俗的“生长”。
岭南水乡这种“生长”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说白了,因为水乡人特别爱“玩水”,把水文化玩出了新高度。
古时为了防洪修筑了堤围,水乡人就开挖出一口口荷塘,种上片片荷花。
图源@小红书 Hunk
河涌更是每一条村的“母亲河”,对水源的保护和对污水的管控处理也越来越严格。
岸上也建设了许多亲水平台、滨水步道和观景长廊,让水质美,水景更美。
在水乡生活的他们,对每一座桥的修缮维护,对每一座祠堂、祖屋的保护珍惜,对每一种习俗的重视和弘扬,都是对水的认真。
水是信仰,滋养水乡人长大;水是生命,水乡人灌溉它生长。
荡漾着湖水清清倩影婉转,一曲歌罢蓦然回首,原是岭南水乡。
海珠的小洲村、番禺的大岭村、南沙的东涌水乡......
看水乡不必去江南,广州足矣。
本文来源 | i广州
免费参观!广州新增“国际级”新地标!
这一篇广州美食介绍,让你吃足7天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