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记者探访敦煌沙漠深处防沙林的视频火遍全网,眼前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老一辈种的防沙林,一眼望去,只剩下一片齐整整的树根,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几千米的鸟网,鸟网上各种鸟儿的尸体倒挂其中……而在不远处,就是人们所敬仰的莫高窟,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汇聚地。
公元848年,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战乱局面已经在敦煌持续了93年,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议潮的人,召集士兵发动了一场血战,收复了敦煌城。三年后,唐王朝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收复失地的功勋将领张义潮被任命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接到任命后,张义朝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再后来,为他修建的莫高窟156窟南壁上绘制了他盛大游行的局面,这幅壁画至今保存完好。
公元366年,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纷争,人们对和平生活充满向往,佛教也开始走向兴盛,欣赏丝绸之路上往来印度和中原的僧人也络绎不绝。这时一位名叫乐尊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经敦煌鸣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现出真容,熠熠金光将他笼罩。经历了这片神奇的景象,越尊不再行走,他决定在鸣沙山东边的崖壁上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
因为这里气候宜人,距离当时的交通要道,敦煌城不远,但又相对偏僻,适合开窟修行,于是便开始了延绵千百年而不中断的洞窟营造,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壁上形成了专门用来礼佛供养的洞窟,但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这些早期洞窟空间较小结构接单,并没有形成规模,一直到公元439年,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攻克北梁,凉州一带众多工匠由于战乱纷纷前来敦煌,此后洛阳也来了大批官宦、僧侣、工匠,正是这些迁居敦煌的人们在莫高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开凿,并给洞窟造型带来了新潮的中原审美风格。
墓高窟在历经千余年沧桑后得以幸存,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元557年,又一次朝代更替发生在北方,北周王朝取代了北魏,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换了三个皇帝,时局动荡,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出家,数量竟逐渐打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10,给统治者带来了文化经济上的巨大威胁,终于北周武帝,在公元574年下诏灭佛,在这场浩劫中,敦煌地处边陲有幸未受到破坏, 15年后,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将旗帜插满天下。
时代变迁,莫高窟汇聚的文明与他的沧桑无法完全用言语表达出来,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了千古绝唱,无数虔诚的心曾踏上这条路途,朝圣这片荒芜当中的精神家园,它历经战火的纷飞,灭佛的萧条,奇迹般地留存至今,历史中的人们,无论是否留下了姓名,他们对崖壁上的旋律如今仍在空中回响。
纵观历史,回顾现实。小编心中一阵酸楚油然而生,看看那崖壁上记录一代又一代文明的壁画,看看那老一辈为了修建“守护者”,屈膝跪地,防沙治沙的背影,而如今映入眼帘的不是他们朝思暮想的成果,而是满目疮痍,几代治沙人心血覆灭! 不仅长叹一声我大中华之文明到底该如何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