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未消 脾胃要护好
■三金
茅文宽 绘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然而,今年立秋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此时暑气未消。而且,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立秋后雨水仍然较多,易形成湿热之邪。湿气通于脾。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容易损伤脾胃。此外,中医将立秋至秋分这段时期称为长夏。人体五脏中的脾与长夏相对应。因此,立秋时节要注意养护脾胃。
多食清补之物。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意思是天凉后应该多吃一些肉食,补充因伏天食欲差、流汗等造成的亏虚。其实,此时贴秋膘为时尚早。立秋之时,天气依然炎热。暑湿之邪侵入人体,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使人出现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症状。如果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建议立秋时节的饮食以清补为主。与肉食相比,部分瓜果蔬菜的清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大家可在立秋时节多食用些清补之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能起到清暑化湿的作用。此外,也可适当多吃山药、薏米、茯苓、莲子等食物,能起到清热祛湿、健脾益胃的功效。
按摩健脾穴位。经常按摩丰隆穴、足三里穴、脾俞穴,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经常按摩丰隆穴,可以起到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疏风化湿的功效。按摩丰隆穴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以穴位处有酸痛感为度。建议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2次。足三里穴位于腿部膝盖骨外侧凹陷处往下约4横指宽处。长期按摩或艾灸此穴位,可起到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作用。按摩足三里穴时,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并做环状按揉,以穴位处有酸痛感为度。建议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2次。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经常按摩此穴可以起到和胃、健脾、化湿的功效。按摩脾俞穴时,用大拇指或食指的指尖关节点揉,力度以能耐受为宜。建议每次点揉3~5分钟,每日2次。
注意保暖防受凉。立秋正值夏秋交接之际,处于三伏天内,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如果突然受凉,寒湿之邪便会侵袭人体,使人出现感冒、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因此,立秋后不要过度贪凉,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让冷风直吹身体。而且,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建议大家晚上睡觉时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寒凉之邪对腹部产生刺激,进而影响胃肠功能。此外,秋天可以坚持在晚上用温热的水泡脚,以祛除脾胃湿气,补养肾气。水量最好没过脚踝,水温以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20分钟左右,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适当运动,调整身心。中医认为,春生秋收。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慢慢增加。因此,秋季运动时应顺应节气变化,多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项目,如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不宜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出汗过多,导致阳气耗损。建议每周运动3~4次,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运动后不宜喝冷水或冰水,建议休息片刻,待身体凉快后喝些温热水,否则易损伤脾胃。此外,立秋时节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忧思伤脾。秋季天气转凉,草木枯黄,可能使人出现悲秋情绪。如果思虑过重,就容易影响人体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情绪好了,脾胃功能才能正常运转。因此,建议大家在秋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焦虑、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4年8月11日第7版)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