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至,作为“宋韵七夕 情定衢州”南孔乞巧之夜沉浸式体验活动的主要举办场所,位于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菱湖又进了公众视野。
对于衢州的中青年而言,听到“菱湖”一词较多是关于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的民间简称。其实菱湖校区之名,也是源于校园内有方水池被称作菱湖。然而,历史上的菱湖,盛时不仅包括这方水池,更占据了衢州府城的东北一方,还囊括了今天孔府后花园的鱼池。白居易、杨炯、朱熹、陆游、李清照、杨万里、陆游都曾涉足于此。坊间也有“菱湖之于衢州,西湖之于杭州”“菱湖兴则衢州兴”等说法。
今天,让我们来重新认识菱湖。
筑城围湖,为战储水
菱湖,位于衢州古城东北隅,以湖中植菱得名。区别杭州西湖,菱湖是在衢州城墙之内的大湖。
众所周知,位于四省边际、钱江上游的衢州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古代战时难以攻破,留下了“铁衢州”之称。衢州城之所以“铁”,除了地形优势,很大程度得益于菱湖的庇护。即便是敌军长时间围城,菱湖也能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让城内军民有粮吃、有水喝。这样的故事多次在历史上演。
那菱湖入城之初的面积又有多大呢?衢州地方志中云:“菱塘在东隅察院之左。旧志塘阔近百亩,中有长堤数十步。环池岛屿萦纡,竹树茂密。”有人曾经推算过,以菱湖盛时的储水量,足以供城内军民饮用五年。
南宋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衢州胜景的菱湖逐渐成了文人墨客筑宅的首选之地。在唐代便有宰相陆贽、白居易父子、杨炯、于邵、李岘等文人先后设园,菱湖以北的金紫坊便是由于陆贽的金紫光禄大夫身份而命名的;宋时更有朱熹、陆游、李清照、杨万里等文坛大宗在此留下足迹。
而随着孔氏南迁,赐家衢州,菱湖也迎来了高光时刻。皇华馆、崇兰馆、孔氏南宗家庙、桥南书院同矗菱湖之畔,蔚为大观。
△宋衢州府地图(摘自《衢州府志集成》)
在一幅南宋衢州地图中,除了右下角的“衢州府”外,城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名字便是“菱湖”与“金紫坊”。由此可见菱湖在当时衢州的地位之重。在菱湖以南,是规模逾二百二十五楹的孔氏家庙;家庙旁的峥嵘山龟峰上则高踞着衢州州学府衙。湖中新筑的芙蓉堤如玉带环绕、环湖一周,多是士大夫居住地,沿湖的街道也因此取名为金紫街。足见当日衢州文风繁盛。
经历浮沉,衰而复振
进入元代,江南久经战乱,从元初农民起义到元末常遇春攻入衢州的83年间,光攻陷府城的战事就达到七起之多。长期的战乱打击了衢州发展,连年的旱涝灾荒更是导致衢州的人口锐减。菱湖也随着城市的渐衰而沉寂。
到了明洪武年间,菱湖早已伴着如因长期战乱的民生凋敝而无人管理,宋代开挖的水道几近堵塞。河沙淤积和农民的围垦把菱湖分隔成了数十个不足亩的池塘,烟波浩渺不再。
随着社会的平定与百姓的回迁,衢州的农业和手工业快速恢复。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新任知府沈杰移碓撤闸,疏浚立表,才算初步完成了重新构建城市河网与恢复菱湖的任务。从明代王玑所著《开复杨公河记》中记载可知,到了嘉靖年间,菱湖已经成为了衢州内河商运网络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北水门进城的商旅集散场所,在来往人群的喧闹声中走入了市井生活的呼吸吐纳之中。
△明代衢州城市模型
与此同时,衢州的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菱湖南部、西部水域的面积大大缩小,建立起了幢幢城市间的坊市楼阁。此时的菱湖,不再只属于官宦士族。它已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一湖陨落,点点残留
到了清代,由于频繁的战乱以及社会衰落,衢州府城的日常维护也逐渐弛懈,失去管理的围湖造陆也使得菱湖面积进一步缩小。
特别是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在重创衢州地区发展的同时,直接推动了菱湖的最终消亡。为抵抗太平军的长期围城,左宗棠下令填湖造田,抢种水稻,以解军粮之困。菱湖也用尽它最后的气力,庇护了城内百姓两年多。至此,烟波浩渺的菱湖,成了点点池塘。“菱歌何处有,一片断云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防治血吸虫病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这些残留的池塘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留下了孔府花园、菱湖校区等几处水池得以保留,成为衢城的一个朦胧而美丽的传说。
近年来,随着南孔古城的开发推进,菱湖的记忆又被重拾。在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作为重要景观的菱湖得以重现。虽然没往日的浩瀚,但作为南孔文化的承载者,相信它定能生生不息。
来源:三衢客户端
文:王子熙、周洋
编辑:王旭娇
一审:祝金林
二审:王维龙
三审:王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