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送孩子参加研学旅游团的家长不在少数。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数人的初衷,但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的行程结束后,有的家长觉得体验超值,还把产品强推给身边的朋友,也有家长发现自己踩坑了,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写了千字避坑帖总结教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寓教于游自古是备受推崇的教育手段。近年来,脱胎于夏令营、冬令营的研学游逐渐走俏,成为旅游市场快速“起飞”的风口之一。2024年夏研学游持续升温,研学的费用、宣传阵势也是水涨船高。
近日,综合近期北京市相关情况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开展的旅游消费调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即将出游的消费者谨慎参加研学游、不轻信社交媒体“种草”信息。
对于研学旅游市场出现“期待偏差”的深层次原因,及研学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中国旅行社协会副秘书长高敬敬分析:“出现争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供给方的市场定位模糊,研学产品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供需双方之间成本和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此外,研学场所承载力不足也影响着需求端对研学旅游产品的评价。“热门研学场所‘一票难求’,导致研学旅游行程安排存在不确定性,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旺季需求,出现了孩子席地而坐、就地用餐等情况。”高敬敬补充道,“兼顾研学机会公平性与服务机构需要盈利维持生存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争论焦点。高质量研学旅游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必然会反映在市场价格上,而不同地区和经济条件的学生对研学的支付能力又不同,导致了需求端与供给端对于价格的争议。”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供需矛盾引发市场对于研学旅游产品质价不一致的争议。“旺盛的研学需求和鱼龙混杂的研学产品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偏差。游多于研或研学和旅游分离,缺乏明确的研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是主要问题,有待于优化完善。”
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目前市场上关于研学旅游出现的一些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端对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够深入,市场上缺乏成熟的研学品牌,没有形成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产品形态。”
那么,家长如何理性衡量研学旅游产品好坏?
“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游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是目前比较完整的行业标准。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可以有效解决消费端与供给端的一些争议。”世界旅游联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昆欣说。
高敬敬建议,研学产品的衡量标准,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价值,即教育目标明确,有效提供知识获取、技能培养或文化体验;二是行程规划科学合理,活动设计要有较高的互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真实性;三是安全保障体系要完善,确保参与者人身安全;四是价格合理性,即价格与提供的价值相匹配,让消费者感知到价格的合理性;五是重视客户反馈,持续优化改进。”
在吴丽云看来,界定研学旅游产品的质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好的研学旅游产品应该是研学和旅游的统一。“旅游是实现研学的重要手段,需要系统的内容设计,应该在游的过程中将思考、观察、探讨纳入其中,实现研学目标。目前市场上很多研学旅游产品是在教室、课堂中的学,游则是常态化的旅游,两者割裂,没有统一。”
“真正好的研学旅游产品需要长时间的口碑积累。”马晓龙说,“衡量产品好坏还应重视一点,就是在研学旅游合同当中,对研学课程的内容设置、研学旅游服务的安排是否量化。”
在王昆欣看来,研学旅游作为一种寓教于游、寓学于行的旅游活动,需要在游与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有效解决研学旅游质量不高,游而不学、游学失度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研学旅游目的要明确,二是研学旅游计划要周详,三是研学旅游过程要有指导,四是研学旅游产品要丰富,五是研学旅游市场要共同培育,多方携手,实现游与学的有机结合。”
来源: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中国旅游报
编辑:姜思瑶
编审:李继君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