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清香,结缘千年丨解读“汾酒引力波”③
创始人
2024-08-03 00:12:19
0

编者按

“汾酒引力波”系列,是以独特视角讲述清香复兴“原生引力”,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汾酒、不一样的汾酒、了不起的汾酒。

基于此,“醉美杏花村”推出专题——解读“汾酒引力波”,深入解读汾酒发展的活力因子,以此致敬汾酒辉煌历程,展现对行业变迁与品牌崛起深刻洞察,洞见白酒产业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缩影,唤醒行业内外对中国酒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更多思考。(点击文末链接,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文|醉美团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首《清明》,让杏花村汾酒名扬天下。

“汾酒引力波”系列中提到,杏花村小镇被称为“诗酒天下第一村”。如果以唐朝的诗酒文化为分水岭,向前推——有诗经、汉赋、魏晋之风;向后推——有宋词、元曲、明清古诗、民国诗词、当代诗歌,都有这个杏花村小镇美酒的影子。

可见,诗是流淌在汾酒文化中不可磨灭的DNA,如同人类最早的酿酒器小口尖底瓮一般,是汾酒独一无二的文化底气和自信。

在杏花村这块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留下无数诗人酒客、名流文士的诗词文章。

据统计,历代文人学士给杏花村汾酒留下了诗词文赋3000名篇,无不体现着汾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杏花村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诗魂”的栖息地。

千年底蕴 ,文人墨客独爱汾酒

酒富诗意、诗在酒中,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爱饮酒赋诗,对汾酒更是格外偏爱。

杏花村位于汾阳境内东北,汾阳古称汾州,历来有酒乡之称。1982年,山西杏花村发掘出名为“小口尖底瓮”的古陶器,被考古学界认为是最早的酿酒器具,也将杏花村酿酒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

早在殷商时期,杏花村就随着农耕规模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成为酿酒生产的中心地区。

到了南北朝时期,汾酒始有盛名。

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等文献中记载,当其他地方还在酿制浊酒时,杏花村率先变革发展出酿造工艺更复杂的“清酒”。由于产于汾州,故而被称为“汾清酒”。

“清酒为圣,浊酒为贤”,虽然清酒尚未普及,但已成为皇亲贵戚的消费品。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下都晋阳(今太原)喝到汾清酒后大为赞赏,并在给侄儿高孝瑜的书信中写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至此,清香纯正、甘醇爽口的汾酒成为首屈一指的宫廷御酒。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国家名酒,汾酒由此开始了1500年的名酒史。

北齐灭亡几十年后,璀璨流光的唐王朝崛起,一个诗酒飘香、磅礴浪漫的时代到来了。

翻开《全唐诗》,陈年老酒的香气就飘了出来。由于坐落在长安通往北都太原的路上,杏花村的汾酒得到了许多达官显贵的垂青,从唐初开始,文人墨客们便络绎不绝“闻香而来”,为汾酒留下不少诗篇。

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访山西,在好友元参军的款待下品尝杏花汾酒并写下“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在这里留下了“醉校郭君碑”的美谈,为研究李渊太原起兵的历史补充了参考史料。

而他那首著名的《行路难》,因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之句,被认定写于山西,其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盆珍羞直万钱”中的清酒,指的便是汾酒。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他的爷爷杜审言早年曾做过汾州刺史,所以杜甫从小经常来汾州。其诗作《过宋员外之问旧庄》曾写道,“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枉道公式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白居易是太原人,曾有诗云“倾如竹叶盈樽绿,饮作桃花上面红”,可与竹叶青酒关联。

更不用说杜牧游历并州、汾州时,留下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

明末清初的大学士傅山,偕好友在杏花村申明亭下饮酒,挥毫写下“得造花香”四个大字。

这些古代大诗人与杏花村、与汾酒有许多不解之缘,为在杏花村树立“中华诗魂”奠定了良好基石。

中国诗魂,中国酒魂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清朝。

康熙年间,一群文人在除夕夜举办“汾酒诗宴”,几乎每位诗人都对汾酒的美味赞口不绝。诗会结束后,宋荦将诗会上的诗作进行整理,收入自己的诗歌专集《西陂类稿》中。

而这次文学盛会,被后世称为“中国白酒第一宴——康熙中国汾酒诗会”。

及至清末,举人申季壮曾撰文赞叹“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冽”;清皇室最后一代皇裔溥杰赋诗:汾阳自古矜佳酿,泉有源头树有根。试问厥中俦巨擘,无人不道杏花村。

大约同一时期,汾酒跟随晋商的脚步,杏花村的酿酒技艺走向全国,衍生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白酒王国,奠定了中国现代白酒产业的格局。

除人们熟知的古代诗词歌赋,在近现代,还有很多诗人与杏花村有关,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尽管有人与汾酒初相见,但从诗句中,却可见识到文人对汾酒的深刻洞察力。

文坛巨匠郭沫若在晚年曾来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与酒结缘,一句“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壮大了杏花村酿酒圣地的美名。

谢觉哉来到汾酒厂,参观后写下了“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

大文豪巴金参观杏花村汾酒厂后,留下了“酒好人好工作好,参观一回忘不了”的名句。

被称为“乔老爷”的乔羽,一生爱喝清香型白酒,到杏花村写歌题了一首诗:“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处有酒能醉人,我今到此偶夸量,三杯入口已销魂”。

《汾酒赋》是当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杨威的代表作之一,里面提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二杯”“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

与“汾”相关,无论是汾酒,还有与汾酒息息相关的汾河,其中的诗酒文化,都代表着有关中国文化的切片和中国历史的记忆。

汾酒,毋庸置疑,是与中国诗意最相契合的中国白酒,也以其独特的国风气质,让世界熟知了骨子里的中国。

#解读“汾酒引力波”(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1. 从汾酒引力波,读懂汾酒的活力因子

2. 小口尖底瓮,为何是酿酒的源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北频道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各地纷纷带来充满当地特色的表演。人民网记者...
原创 今... 标题:今晚吃鸡怎么能不吃鱼?巨野也有济南宽厚里的网红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
原创 一... 标题:一家三口的周日午餐,四个家常菜,营养美味,都是家的味道。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
原创 不... 在面包的世界里,黄油是那抹不可或缺的甜蜜,它赋予了面包丰富的口感和细腻的拉丝。然而,对于追求健康饮食...
原创 东... 在东北的餐桌上,烧烤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情感的交流。而那些下酒菜,则是这盛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
原创 西... 最近西贝是不是预制菜一事,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但很明显这一次大家都是站在罗永浩这边的,认为西贝这种模式...
注意,这些菜焯水后也有毒!千万... 有些野菜看似和平常食用的蔬菜长得很相似,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随意食用无法辨认的野菜,可能会导...
原创 6... 标题:6道好吃又快手的家常菜,营养美味又简单,天天吃都不会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寻找...
原创 一... 标题:一个萝卜半斤面粉,教你做素丸子,干净卫生无添加,比卖的还好吃 在这个追求健康饮食的时代,我们...
原创 赵... 赵丽颖在这一天发布了个动态,晒出了她飞往上海带着儿子一起玩耍的视频,这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当“金融花车”驶过申城街巷,浦... 暮色降临,霓虹流转,盛大的花车长龙如璀璨星河驶过外滩街市。流光溢彩裹挟着游客们欢腾的声浪,在夏夜的暖...
原创 “... 标题:空气炸锅炸出来的东西好吃吗?比油炸健康?看完就有答案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烹饪方式的选择...
秋后要多吃这个“长寿菜”,叶酸... 秋后要多吃它,叶酸是苹果的42倍,5毛钱一斤却是公认“长寿菜”,三种做法吃不够! 在四季的轮换中,随...
原创 不... 标题:蒸馒头或包子时,千万别省了这一步,不然塌皮还发硬! 在中华美食的浩瀚星河中,馒头和包子无疑是...
原创 一... 标题:一斤饺子皮,半碗糯米,简单做成早餐,外脆里软,连吃3天吃不够。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总是...
原创 预... 预制菜这个在餐饮界和消费市场掀起波澜的概念,近年来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从“预制菜进学校”引发家长...
原创 每... 昨天回爸妈家吃饭,刚进门就听见厨房里“滋啦”一声——是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下锅了。 我妈系着那件洗得发白...
文旅圈大事!广东投融资对接会在... 9月11日至13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办的...
原创 你... 标题:你蒸的包子又硬又塌皮?包子铺老板:记住3个小妙招,香软又美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
原创 五... 南方米粉,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多样的制作方式吸引着无数食客。在众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