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这个在餐饮界和消费市场掀起波澜的概念,近年来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从“预制菜进学校”引发家长们的担忧,到餐饮行业巨头与知名人士就预制菜定义的激烈争论,围绕预制菜的种种疑问不断涌现。
此前我写了一篇,认为西贝是自己作死,在预制菜这个概念面前反复横跳,因此被人暴捶不值得可怜。但是,罗永浩所谓要让所有餐馆都标注预制菜,这个提议实在幼稚。
深入剖析预制菜的各种问题,我们会发现其中不少是被误解的伪问题。这些伪问题不仅阻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正确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定义之惑:什么才是真正的预制菜?在关于预制菜的诸多争议中,定义的模糊是根源性问题。大众、餐饮从业者以及专家之间,对预制菜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原材料开始、在点餐后才制作的,都应算作预制菜 。比如餐厅提前几小时甚至一天炖好肉,再加热上桌,就被视为预制菜。这种直观的认知,使得预制菜的范畴被无限扩大。
但从专业和官方的角度来看,预制菜有着明确的界定。2024年3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同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主食类食品、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均不属于预制菜。
这种差异导致了诸多混乱和争议。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中,矛盾点就在于我们对于预制菜定义的不同理解。罗永浩基于大众直观认知,认为西贝很多菜品是预制菜,而西贝则依据官方定义,坚称自家菜品都不是预制菜。这种“鸡同鸭讲”的局面,使得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一开始就缺乏统一的基础,后续的各种争议和疑问也由此衍生。
二、安全之疑:预制菜真的不安全吗?“预制菜含有防腐剂”、“预制菜没标准所以不安全”,这些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也成为很多消费者抵制预制菜的重要原因。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预制菜可分为即配、即烹、即食、即热四大类 。不同种类的预制菜生产加工方式不同,并非所有预制菜都含有防腐剂。像即配类预制菜只是将食材进行清洗、粗加工,不涉及食品添加剂。集体供餐中,来自中央厨房的即食类预制菜,在正常加工烹饪后,无论是热链配送还是冷链配送再加热供应,很多也无须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 。合法上市的预制菜必须符合SB/T10379《速冻调制食品》、GB7718 -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国家标准要求。
还有企业设置企业标准,相关要求比国家标准更高。“预制菜没标准”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企业一旦不遵守标准违规添加,就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产品不能上市,企业也会被严惩。从生产工艺角度看,预制菜并非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在连锁餐饮企业中已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西式快餐店的汉堡、炸鸡、薯条等,都是提前在工厂加工完毕,然后在现场根据需求加热 。规范的生产环境和统一的生产标准既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也能保持口味一致。所以,“预制菜不安全”是一个被夸大的伪问题,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生产加工过程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三、营养之虑:预制菜没有营养吗?部分消费者担心预制菜没营养,认为再加工会导致营养流失。这种担忧在“预制菜进学校”的讨论中尤为突出,家长们害怕孩子长期食用预制菜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然而,食物在加工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这是普遍现象,并非预制菜所特有,现制菜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
不同种类的预制菜在烹饪过程中,流失的营养比例不同。其中,即配预制菜以清洗预处理的食材为主,与烹饪新鲜食材时的营养流失情况基本一致。需要再加热的菜肴,即使出现营养流失,也无需过度担心,就如同市民家中剩菜加热后再食用,这个过程也有营养流失 。如果真要考虑营养摄入,关键应当注重预制菜的品质和种类。只要选择恰当,即使是预制菜,同样能提供均衡的营养。
说白了,现炒的菜也会导致营养流失,流失的程度与预制菜相当,既然你可以接受现炒的菜,凭什么排斥预制菜,没道理。
比如一些预制菜企业推出的“清洁标签”产品,在保证食品安全和美味的同时,更注重营养成分的保留和搭配。所以,“预制菜没有营养”也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伪问题,是对预制菜营养价值的片面认知。
四、价格之议:预制菜卖现炒价是欺诈吗?很多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节省了人力和后厨成本,应该更便宜,若餐厅未告知却以现炒价出售,就涉嫌欺诈。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目前,餐饮行业实行市场调节价,法律并未针对不同制作方式设定价格标准,只要求“明码标价” ,买卖双方就是自由交易,多贵都是愿打愿挨,因此没有什么贵不贵的,这是一个“伪问题”。
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现炒菜的标准价格”。菜品定价仅代表餐厅的出售价格,并不承诺其制作方式。只要没有明确宣称“现炒”,就不构成欺诈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其实与是否预制无关,现制菜也可能让人觉得贵。将价格问题归咎于预制菜,更多是简化归因、集中火力的表现,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好吃还贵”。
五、标识之争:强制标注预制菜可行吗?罗永浩和不少消费者呼吁“强制标注预制菜”,认为不告知就侵害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预言中国迟早会立法保障消费者这一权利 。然而从法律和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强制标注存在诸多问题。
从法律上看,目前国家用的是“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而非“强制”,餐厅不告知并不违法 。更重要的是,强制标注缺乏可操作性。每个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比如在“反对预制菜进校园”讨论中,有家长认为净菜也算预制菜。如按此标准,所有餐厅几乎每个菜都需标注。
再如“现包水饺”,皮和馅若为预制的,是否算预制菜?这种混乱导致统一标注难以实现 。市场其实会自行调节这一问题,比如萨莉亚作为大量使用预制菜的餐厅,却因“便宜好吃”而少有消费者批评。
按照大众标准,现有情况下,各种餐馆里大部分用的都是预制菜,非预制菜反而是少数,那标注意义在哪里?那些少数的才需要标注吧。只要标准不统一,多的是一些刺头可以任意用标注为理由挑衅挑衅正常餐馆。
“反对预制菜进校园”进校园的家长就是一帮蠢货,人群中有足够比例的蠢货,他们可以任意以标注为理由,搞垮一个正常经营的餐馆。
预制菜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预制菜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餐饮产品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它能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便捷饮食的需求,也能带动初级农产品走标准化加工流程,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那些围绕预制菜产生的疑问,大多是由于定义模糊、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伪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重新审视预制菜,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监管等方式,消除消费者的误解和担忧,让预制菜产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便捷、美味的餐饮选择。
预制菜没错,唯一错的是预制菜这个概念。合格的预制菜与普通的合格食品没有任何去边。国家对于食品的监管体系是全面而到位的,只要符合这些监管条例,预制菜就是普通食品,无需进行额外的监督,也根本没必要进行所谓的标注。
当初压根就不该为这些跟普通食品一样的食品另外发明一个什么预制菜的新词,你要觉得这类食品难吃,不吃就是了,非要为难餐馆进行标注,纯属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