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长得白净,叫廖雍。在她的茶室听她讲与茶结缘的故事。
她家住铅山湖坊。从小就靠采茶卖钱得到零花钱。因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十六岁,廖雍外出打工,偶然的机会在景德镇接触浮梁茶,学制茶、做茶、茶艺、考级。后回家乡弘扬河红茶,从茶艺师考到品茶师,从开茶馆到教学生考级,一步步,从热爱到谋生,从喝茶到艺术,从陌生到熟悉。她就这样因为河红茶而在铅山茶业圈内晓有名气。
没有任何烦恼。不知道为什么她就爱笑,她总是笑着回答所有的提问,话语充满感恩,很多很多帮助她的人……她的谈话总是那么轻松。
她说,与茶有缘分,河红茶更是使命。她看上去很忙,到处考试,到处当评委。刚到景德镇老师那里表演了茶艺,明天又准备去杭州学习。她,迷上了河红茶,或者,河红茶陶醉了她。
她的第一学历是初中,但是谈到茶,从条形,到色泽,到汤色,到水质,到火候,到树龄,到口感她说得头头是道,说得俨然像一位茶博士。她手法娴熟,专业术语张嘴就来,论起考试,论起多次当评委,论起笫一次制茶、采茶、烘焙茶干,揉捏茶青,让人肃然起敬。
生活是严肃的,生活又是真实的。她泡的茶,口感正好,色泽金黄,轻轻的抿一小口,不舍得全部喝掉。让我们也爱上了这充满绿意的生活。
万里茶道第一站铅山河口,河红茶从这里出发,行经万里,到达世界。一片叶子,从瑰丽的山水中汲取了瑰丽的色彩,再把它制成茶,献给全世界。
河红茶是中国传统名茶,由中国茶农创制于明代。作为产自江西铅山河口镇的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那时候,西方人在河红茶的芳香里领略到铅山的风光,倾听到山水之间古镇茶人的信念。
一个个明丽的早晨,河口镇汇集了当时全国最多的茶商茶行、培育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万里茶道第一镇”不仅是红茶贸易中心,也是红茶制作技术的中心。据《铅山乡土志》记载,清乾隆、嘉庆年是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铅山茶叶外销金额“每年不下百万金”。
美国威廉·乌克思在其1925年所著的《茶叶全书》中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茶市。”河口历史上的商业繁荣,与河红茶的兴旺分不开。
但历史偏偏就在鸦片战争后转了个弯,也让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口通商,福建茶商逐渐由福州、厦门等地出口。河红茶货源基地缩小,这是一个拐点,但河红茶人一直在寻找突破。由于河红茶声名在外,有大量外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进出口茶叶公司正需要大量的工人做茶,一大批制铅山的茶师傅纷纷赶到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制茶。
‘’河红茶叶通四海,河帮茶师遍天下”也就传扬开来。河红茶的历史是骄傲也是叹息。
今天有小姑娘如此钟情河红茶,也是一种可喜可贺之举。这,是文化崛起的开局!
中午在铅山一个会员陈丽家吃饭,她热情相邀我去她即将开馆的茶楼。一栋民房,一至四楼,前院后院,装修风格独特,让我耳目一新。茶文化,在小姑娘的创业中蔚然成风!让我惊叹了!铅山,我可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