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胜
最近看到济群法师的一篇美妙文字:云游——处处无家处处家,眼前顿时一亮。
他说,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着执著,正是由于这种执著,旅行在外的人总是有份难以割舍的牵挂。佛家为了摆脱对家的执著,便有了出家这种生活方式。
佛家之外的人,被佛统称为“芸芸众生”。众生虽然有家,但祖先流浪的基因,却也使人常常想摆脱家的束缚,于是便有了旅行这种生活方式。旅行是对家的暂时超越,只是对私欲和占有尚未勘破。
前些年有支歌这样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可是,在家之人就要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就需要购买住房。为了住得舒服,还要装修,还要添置物品,然后是娶妻生子,建立一层又一层的交际圈——对来之不易的这一切,一旦拥有,就会执著不舍,一旦失去,便会痛苦不堪。
那么出家人还有没有家呢?严格地说,出家人是没有家的。出家是对家的超越,是对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就要超越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牵挂,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样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对家的执著,出家人就不能长年居住在固定的地方。在戒律中,头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住三个晚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对住处产生贪恋。
对于恋家的人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方便。而对云游在外者,会觉得东西多是累赘。由此来看,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云游生活,本身就能帮助你克服对拥有的执著,不管你是修行者还是愿意修行的芸芸众生。
千万年前,人是没有家的,家是私有制的产物,它出现的时间很短很短。想当初,先人们四处漂泊,到处流浪,天当被子地当床,每日所得基本只够当天的温饱,第二天还要再披荆斩棘地寻找食物,当此时也,有谁会做梦有一个温暖的堆放着金银细软的窝?只是后来,很久很久之后的后来,所获所得有了剩余,大家才想到如何分割。从此,私心产生了,猪养在屋檐底下了,“家”跟私有制一起出现了,人类的后来者说,我们迈入了一个文明的新时代……
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和解读,并没有宇宙最高法来判定,由着嘴大的人类说啥是啥。文明相对的是野蛮,或者说是“荒蛮”,是草莽未辟的自然状态,对于日渐追逐肉身舒适和物欲享受的人类来说,自然是文明的日子比较好过喽,而对于宇宙演化、地球演化史来说,其实真的是无所谓的。所以人类凡事总爱站在于己有利还是有害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看待世界,来评价好歹优劣。比如我们讨厌火山地震,我们厌恶海啸雪崩,其实那不是自然的呼吸吗?比如人类会编词典,我们在词典里说燕子是益鸟,我们会说蝼蛄是害虫,在动物的世界里,最为可笑的是,人类至今也没感到自己的可笑。
佛弟子的云游,既是为了寻师访道,也是为了度化众生,同时也是为了将一切都放下。那芸芸众生的行旅呢?可不可以有同样的意义羼入其中呢?
只有超越一切执著和牵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不管你是在寺庙里,还是在烟尘漫道的旅程中。肉身是沉重的,可刘小枫认为,灵魂是可以从沉重的肉身中出来散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