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茅台时空
9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开幕当天,一座高35米(不含底座)的茅台1935酒瓶建筑在贵阳龙洞堡机场正式亮相。这座酒瓶建筑,以其茅台红过渡金色的仿陶瓷釉面纹理,成为贵阳龙洞堡机场的又一视觉焦点。
文 | 今时品牌实验室
思橙
茅台1935地标酒瓶的诞生,不仅是地域文化与茅台1935品牌的结合,更是茅台从“卖酒”转向“卖生活方式”的战略具象。
01
地标亮相:酒瓶不仅是媒介,更是文化符号
茅台1935酒自2022年1月发布以来,就明确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款酒,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上市三年即成长为百亿级大单品,其成功离不开以“喜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定位。
从产品到场景,茅台1935持续坚定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新生活,搭建“喜”人生的美好场景。
上市三年来,茅台1935通过酒体升级、产品矩阵扩展和文化地标建设,不断强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走进更多消费者心里。连续两次酒体升级、多种规格产品,例如茅台1935文创酒、375ml、1.935L以及近期茅台1935尊享版的推出,都是对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响应。
伫立在贵阳龙洞堡机场的茅台1935酒瓶建筑并非简单的广告媒体,而是一项融合了现代工程技术与传统酒文化的符号作品。酒瓶建筑直径12米,瓶身采用喷涂铝单板加UV工艺,表面仿陶瓷釉面,呈现出茅台红过渡金色的细腻纹理,还原了酒瓶的质感与美感。不仅是对产品形象的放大,更是对茅台1935“喜文化”的凝练。
此次贵阳机场地标的亮相,也是将“喜”文化与地域深度结合,把酒文化融入交通动线、城市空间和旅客体验中,让品牌从商品层面跃升至场景层面。
02
酒旅融合:茅台1935品牌文化与地理双叙事
贵州是酒乡,也是旅游胜地。茅台1935选择在龙洞堡机场这一城市门户落地标志性建筑,巧妙地将“酒旅融合”的模式推向台前。
当下,茅台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这座酒瓶建筑的出现,正是这一理念的实体化表达,既是品牌媒体,又是旅游地标,更是文化载体。茅台1935酒瓶建筑,不仅面向机场往返的旅客,更覆盖贵阳市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至龙洞堡机场等多向人流,最大程度地实现品牌曝光。这样一个打卡地、一个话题点、一个情感触点,让匆忙的旅客驻足,让潜在的消费者感知,也让品牌的文化可触摸、可传播。
可以看到,茅台1935品牌建设的核心,不再仅仅通过功能属性打动用户,而是通过情绪价值、文化认同和场景嵌入,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茅台1935主动走入消费者的出行场景与社交中,也完成了从“被看见”到“被需要”的跨越。
观点认为,茅台1935的每一次动作——酒体升级、产品丰富、地标建设等等,都是茅台“长期主义”战略下的生动实践。
随着“茅台1935大酒瓶”正式亮相贵阳龙洞堡机场,不仅将中国酒文化活化成为打卡新地标,透过此也可以看到茅台1935正在换挡提速,用更容易被感知的文化创新,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符号。
在酒博会的聚光灯下,茅台1935正以更轻盈、更现代、更贴近人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