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扩容
编者按
上海大都市圈再度扩容。随着江苏的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绍兴以及安徽的宣城5个城市加入,一个以上海为圆心,半径为250公里,横跨浙江、江苏、安徽3省,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囊括1.1亿人的巨型都市圈横空出世。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益波
上海大都市圈再度扩容。在原来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舟山、嘉兴和湖州等9个城市的基础上,将江苏的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绍兴以及安徽的宣城等5个城市也纳入其中。
这对于绍兴而言,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连宁波,被称为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绍兴获得大量发展机会。2023年,绍兴全市生产总值7791亿元,在浙江11城中排名第四。今年一季度,绍兴GDP增速7.8%,跃升全省第一。
在浙江公布的首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创建名单中,绍兴越城区集成电路、柯桥区现代纺织、上虞区精细化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核心区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
不过与一江之隔的嘉兴相比,绍兴的区位优势仍显得稍逊一筹。作为浙江第五城,嘉兴凭借与上海、杭州相隔不足百里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大有赶超温州、绍兴之势。绍兴要想坐稳浙江第四,压力不小。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交通联通便利变化最显著,从而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人才、教育、医疗等共享为中小城市居民和企业带来很多福祉。但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省域范围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迅速,跨省的一体化相对较慢。比如,杭州对绍兴的辐射带动比较大,绍兴从上海获得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小,绍兴企业与杭州企业产业关联更强。”绍兴市委党校教授杨宏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靠近上海“有肉吃”。这几年,绍兴也一直希望能加入上海“朋友圈”。为此,绍兴先后制定出台《绍兴深度接轨上海行动计划(2019—2022年)》《绍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争取纳入并全面参与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协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交通方面,随着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绍兴已经全面融入上海90分钟核心交通圈和经济圈,并成为杭州湾南翼的交通枢纽;绍兴滨海新区更直接成为接轨上海、配套上海的产业大平台。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建议,把绍兴列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列为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国家级示范区。对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在政策、重大展会等活动上给予进一步倾斜。
水到渠成,风来帆速。这次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既为绍兴等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增强了动力,也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国际大都市竞争力拓展腹地,增加了能量。
共舞双赢是都市圈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是长三角地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领航、带动和牵引城市。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无疑将会给绍兴带来一系列利好及机遇。
在杨宏翔看来,首先,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后,绍兴可以尽快摆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制约,加快制造强市建设。其次,有利于缓解人才短板,实现创新人才共享。“可以更好地解决绍兴企业在上海建立研发飞地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有利于改变绍兴长期以来大学生‘考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小轿车’现象。”
此外,杨宏翔认为,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后,绍兴市民可以共享上海的高端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加快绍兴城市发展和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诸多利好从逻辑和愿景变为现实,需要共同协商形成的长期有效机制作为支撑和杠杆。”
总 监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