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很多人眼中是美好的。老舍就在《北平的夏天》中写道:“什刹海畔借着柳枝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好不惬意。
谈及夏天,总记得儿时和长辈坐在被树荫遮蔽的院落里乘凉,石桌上摆放着一碗又一碗的冰镇绿豆汤,这消暑佳品绿豆汤无疑和炎炎夏日最为相配。
街上总有些老人三三两两摇着老蒲扇慢吞吞地走,而年幼的我在傍晚时总是捧着半个西瓜,用勺子一点点挖着吃,风扇呼呼地转着,空调的冷气渐渐浸透整个房间。
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这样的夏天可真是美好又清爽,那蒸蒸的炎热之气仿佛都被种种趣味消散了。可是,对于古人呢,没有迎来科技时代的他们又是如何在盛夏里安度呢?
据说,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最热夏天”,那段时间夏日温度的持续高升,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史上最热的夏天
人们可以享受四季的美好,但如果四季的气象表现越了界限,就不会使人感到惬意了。过度的炎热和过度的严寒都会使人不堪忍受。
在乾隆八年的时候,迎来历史上破天荒的“最热夏天”。这一年的高温持续飙升,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都受到了“热灾”。
据气候变化研究所的专家研究换算,在那一段时间里,下午的平均气温基本高于40℃,甚至有一日高达44℃。
整个华北地区都异常炎热,其中北京受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当时北京城里有近万人被热死,树木枯死,许多走在路上的行人有的直接暴毙而亡。
在古时那个封建时代,有着一种说法。如果民间突降天灾,就被认为是统治者的行为激怒了上苍,所以灾祸降临人间就代表上天对统治者做出了惩罚。
当时爱民心切的乾隆,同时也着急于挽回自己的名誉,他便实施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那时候最朴实的办法就是在京城中的每处街道分散冰块和消暑汤药,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乾隆还向上天祷告祈雨,希望早点结束这场灾难,让无辜的百姓归于平安。在当时那个不发达的时代,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所以在那一年无论做了怎样的防护措施,还是死亡惨重。
人间就像是蒸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是在大地上被炙烤,没有人能解释这场灾难是如何突然降临的。但是那段炎热夏日,给千千万万的子民们带来了不幸。
古时老百姓的消暑方式
如今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可以通过制冷的空调、风扇来躲避炎热的酷暑。没有这些东西的古人又是如何消暑呢?
顾太清在《菩萨蛮》中写道:“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而苏轼也在《菩萨蛮》中写道:“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悠长的夏日只能用小扇子扇风兀自纳凉,或者喝上几碗把手都冰红了的冰碗,在这炎热天气里也显得畅快无比。
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懂得通过饮食来避暑。当时,有一种食物叫“汤饼”,它不是冰冷的而是热腾腾的,人们通过食用这种热食流汗,消耗体内的热量,颇有“以热消热”之意。
在古人的字典里,“夏天”是与“冰块”直接挂了钩的。在清朝的时候,人们就在冬天把冰块放入地窖中存储,等到来年夏天,再取出使用。这是最主要又最实用的消暑方法。
而在长安地区,人们有的选择用中草药消暑,他们把消暑解渴的中草药熬制成汤,或者直接饮用冰水,这也是他们的消暑方式之一。
后来,人们又在夏日爱上了莲子汤,一碗甜而不腻的莲子汤自古以来就满足了中医学上的养生意义。
这些都是民间通俗的消暑法子,朴素而又实用。那么宫廷之中又是如何消暑呢?
君王的消暑大法
宫廷之中的消暑法子还是略比民间奢华一点的,尊贵的君王也自有一套消暑大法。
到了清朝时,宫廷里的消暑冷饮种类愈发地多了起来。冷饮中所用之料也是颇为丰富,比如杏仁豆腐、葡萄干、枣泥糕等等。这些精美的冰镇冷饮都供皇帝和后宫嫔妃们惬意享用。
冬天有水果果脯,夏天就会有“甜碗子”,这些“甜碗子”的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制作,才能有较好的口感。
除此之外,据说皇帝本人在夏日睡觉所用的凉席是用象牙劈成的丝编织而成,象牙是何等名贵之物,它常常被作为贡品进献给君王。
象牙本是坚硬之物,要想做成凉席,就必须劈成细丝,打造柔软细腻的质感,其中也自需要一番手艺。
君王躺上被象牙制成的柔软凉席,其舒适度可想而知。
我们或许在《延禧攻略》这种清宫剧中见到过一种“冰箱”,箱身是用木料做成的,冰块被放入其中,这种“木冰箱”与现代的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
木冰箱在如今看来似乎是简陋的,但是在当时那个朝代,只有地位最尊崇之人以及权贵大臣才可以享受得到。除了木冰箱之外,还有一对更为名贵的珐琅冰箱陈列在故宫博物馆之中。
要说起这木冰箱的原始之祖,又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将冰块装入青铜器皿之中,被称为“青铜冰鉴”。
结语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人们总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各种新奇实用的玩意儿,来应对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
而现代很多高科技的产品,灵感和初心都源自古时,这种古老的智慧被后世子孙们代代延续了下来。古时的人们何尝不是伟大的呢,现代化科技产物的面世犹如在同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对话。
过去人们无法理解“最热夏天”的缘由,只认为是上天降临的灾祸,而今日研习地理知识的我们,又能从知识储备里找到一切“无厘头”的源头。
勤于思考才能衍生智慧,智慧才能让一切‘新鲜’出炉面世,而这其中,又离不开积累的学问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