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精品健身内容平台
在巴厘岛街上,不同肤色的女孩穿着瑜伽裤、挎着瑜伽垫正赶往健身房,海滩边,赤膊的肌肉男正迎风慢跑。从「蜜月圣地」到「健身天堂」,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正背着健身包抵达登巴萨机场。
#巴厘岛健身无疑是当下健身话题榜的热门词条,不仅在小红书上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153万条,在Instagram上,#balifitness #balifitlife 标签下的帖子就超6.8万条。
健身与旅游的结合并非新鲜事,但巴厘岛健身的爆火,在于它所呈现的健身氛围,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健身+旅游」。
一方面,巴厘岛拥有高度集成的健身生态体系。从CrossFit、功能性训练、力量训练到瑜伽、普拉提,甚至是冷疗,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健身教练,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配的场地和资源。
比如属于综合格斗爱好者天堂的Bali MMA、老网红铁馆Obsidian、亚洲最大CF馆Wanderlust。
图源:Wanderlust Fitness
另一方面,巴厘岛的健身社群浓度极高。在这里吃的是高蛋白轻食、聊的是健身喜好、训练计划。既能在健身房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能在清晨的跑团、疗愈中心遇见同频的爱好者。
不仅如此,这里吸引的除了短途旅行者,还有很多数字游民,在这里边远程工作,边坚持训练,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及离职重启者、分手失意者,来巴厘岛通过健身重启人生。
巴厘岛成为当代健身人的乌托邦并不是偶然,它更像是一个集合训练、疗愈、社交和健康生活为一体的健身社群。它提供的不只是短暂的现实逃离,而是让健身本身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选择。
巴厘岛正成为
健身人的「乌托邦」
健身的内卷从「如何健身」进阶为「去哪儿健身」,衍生出了一种「目的地健身」的新型「健身+旅游」方式, 顺势成为新一代健身流量密码。
一些知名健身博主也成为这股浪潮的推动者,例如,帕梅拉曾多次在巴厘岛拍摄训练内容,Kelsey Wells干脆在巴厘岛开设短期营地,打造从线上到线下的健身体验闭环。
从Instagram到TikTok,椰林海滩、户外健身、赤足训练几乎成了健身博主们视频中的标配。
薄肌身材的健身男女,穿着健身服随性的穿梭在巴厘岛街头与健身房之间;没有工作时间限制的数字游民们,将每日训练生活Vlog上传社交媒体;跑团、瑜伽社群风雨无阻的激情展开他们一日训练。
这种日常化、自由且高度参与的健身氛围,营造出了城市人向往的健身乌托邦。
随着内容和流量的聚焦,巴厘岛的健身服务也在迅速扩张。据数据显示,截止至今年5月,巴厘岛一共有324家健身房,相较于2023年增长2.19%。
尤其是在Canggu、Ubud等健身人群聚集区,复合型健身空间成为主流趋势,即一个场馆里既有力量区、也配有健康餐吧、冷疗、呼吸冥想等课程,为健身者提供从训练到恢复的完整服务体验。
像Nirvana Life,在配有一流健身设施的同时,还具备瑜伽、冥想以及恢复水疗中心,是目前巴厘岛有名的综合健身房之一;而S2S CrossFit作为全岛最活跃的CF场地之一,每年吸引大量国际会员和高水平教练驻扎。
图源:YouTube_PhilAusGirl
在这些健身空间中,不难发现单一功能的健身房正逐步让位于多元复合健身房。
此次,GymSquare采访了Emma,在巴厘岛度假的同时顺便体验了一把最红的健身房Nirvana,「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健身也可以是度假的一部分,从早上7点就可以开始上课,很多国内没有的团课种类,买了daypass 可以无限次上里面的团课,价格大约300RMB不到,但可以在里面待上一天」。
同时,体验者Lia表示「那边健身房有很多daypass,无论在线上或是现场都可以很快预约到,我约了BYND,一天大约125元,半开放的环境,像身处在稻田中健身」。
显然,巴厘岛健身已经不只是一个服务项目,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里是「人生的中场休息站」,有人在离职、分手或是gap year期间选择来到巴厘岛,通过系统性训练和生活节奏的重建,找回身体状态。
也有数字游民选择健身旅居的方式,每年定期在岛上停留数月,早上去海边跑步、下午在共享办公空间开会,傍晚参加团课社群,逐渐构成一种更高效、具有弹性的生活方式。
巴厘岛的健身生态之所以让人向往,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沉浸、自我链接,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环境、物价和体验
让巴厘岛成了健身理想国
巴厘岛的健身人,并不只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度假体验,更在于它在全球健身旅居趋势中提供了「高体验、低成本」的理想组合,符合在娱乐化趋势下的精简消费。
从整体趋势来看,一方面,疫情后远程工作潮激活了全球数字游民的流动性,这也让更多人开始以「身体状态」为基准,来评定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欧美健身产业的内卷加剧,训练资源的昂贵反而催生了一种「旅游式健身」,即到另一个国家进行一段时间的旅游+锻炼,既是一种身心疗愈,也是一次低成本高回报的健身投资。
相较于欧美或是国内一线城市的高端健身消费水准,巴厘岛却能达到高质量健身体验、相对实惠的消费两者之间的平衡。
健身房Obsidian不同种类的价位
举例来说,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健身房办一张月卡大约在1499RMB/月,而在巴厘岛,像Obsidian、Nirvana这类复合型健身房,月卡价格在1200—1368RMB/月不等,且包含团课、身体恢复和社交活动,性价比极高。
对于当地健康餐的价格,大约在45—70元之间,相比于上海的一份轻食能量碗,更能吃得饱;就住宿价格而言,对于旅居一个月的健身者,大多数月租的花费在2500—4500元之间,对于来自欧美、日韩以及中国一线城市的健身者而言,无疑具有更强吸引力。
不仅如此,巴厘岛的健身生态发展迅速,形成了专业化、高利润的健身经营环境,也为健身创作者提供了创业起点。
越来越多外籍健身教练、健身博主选择在巴厘岛开始训练营、搭建品牌,创建社区。例如健身博主Jake Dearden、Simemon Panda,都曾将这里作为线下活动的主要落点之一。健身品牌F45 Training 、Motion Ftiness Bali也在不断拓展分店,推动当地健身体系的进一步成熟。
这类增长不仅是市场自发行为,也与巴厘岛背后的政策和文化土壤密切相关。
印尼旅游部近年来明确提出,将巴厘岛打造成世界领先的美容健身胜地。数据显示,印尼的健康旅游业务营业额约为140亿美元,巴厘岛期望获得更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加持,则进一步提升了健身体验的多样性与沉浸感。
全年平均气温在27度上下,基本不受季节限制,是理想的户外训练气候。无论是功能性训练、街头健身、还是冲浪、徒步、环岛骑行,这里的自然地形都能成为「天然健身房」。
在巴厘岛,健身不是一件割裂的事情,而是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日常,训练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巴厘岛是健身天堂
也是理想中的运动社群
在巴厘岛,没有人强迫你健身,却也几乎没有人懈怠训练。这里的健身氛围,不靠打卡挑战、不靠监督机制,而是一种源自内在驱动与集体节奏的「归属型自律」。
每天早晨六点,海边的跑道上已经聚集了晨跑小组、瑜伽垫在草地上自然铺开、午后的餐吧中坐满了分享今日健身体验的人。
在巴厘岛,健身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健身房各自训练、互不干扰的氛围,这里的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融入一种集体感。
健身房从早上7点开始的课程安排
像Body Factory Bali、 Motion Fitness等健身场馆都会设有晨间小组课,不少课程都是开课秒没,同样,S2S CrossFit则会有teamwod和一些社群挑战。
从社群安排的日常课程,到自发组成的清晨训练团体,再到彼此互为监督与支持的素食搭档,一种轻松却有粘性的训练节奏就这样自然形成。
没有过度竞争,没有炫技式训练,有的只是彼此鼓励、互相照应的健康社群文化。
与此同时,巴厘岛健身节奏的「慢」,也正好对冲了城市生活的「快」。在都市里,健身往往是被挤进行程表的一小时高强度输出,是压力下的自我调节;但在巴厘岛,训练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你不需要抢龙门架,也无需和人争场地,配套齐全的健身空间、多维度的课程,营造出一种「训练不急,但训练ing」的松弛感。
对很多健身人来说,来到巴厘岛之后最大的感受,不是训练强度的提升,而是内心节奏的变化。不是「我必须练完多少」,而是「我愿意每天都这样生活」。
不少运动品牌社群活动也开始注重「感受」,比如lululemon的江风夜跑、Nike的城市探索跑等,即便不去巴厘岛,也可以先从身边的运动社群找到运动的归属感。
从「目的化健身」转向「生活化健身」是巴厘岛能吸引全球健身旅居者的深层逻辑所在,也是健身者们的心之所往。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下小IN
每天会分享INS新资讯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