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有“亞歲”之稱,即僅次於“年”的節日。民間素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新年的腳步,近瞭。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日子。雖然冬至後白晝時間逐漸變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這時候迎來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我國民間叫做“數九寒天”。
冬至習俗
現今,人們依然保留瞭冬至的多種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養生
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是養生保健的關鍵節氣!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隻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在起居方面,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註意防寒保暖,要及時增添衣服,選擇柔軟寬松的衣物,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堅持晚間泡腳祛寒氣,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隻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冬至時節,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可以選擇配合進食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不會滋膩太過以至於妨礙胃的受納功能。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海參、鮑魚等。飲食宜清淡且多樣化,谷物、肉類、蔬菜、水果搭配。
飲食推薦—羊肉燉白蘿卜
[配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薑、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薑、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來源:今日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