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蕓蕓都市,哪座城裡的花樣最多?
對此食神蔡瀾的答案是,香港。他說,別的地方最多吃一個月就吃遍瞭。在香港,你需要半年。
無論是fine dining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亞洲50佳酒吧/亞洲50佳餐廳,如粵菜擁躉心目中的白月光大班樓;還是隱匿於街頭巷尾、活色生香的食肆酒樓、露天排檔,如煙火氣的老字號勝香園、可點一盅兩件的船記,香港的處處好味對眾多老饕來說,實在是難以尋得替代。
尤其當城中盛事“香港美酒佳肴巡禮”再度回歸,一站式“品味全城”更讓美酒美食縈繞綿長,本地人與觀光客們都將這種情感投射進現實,無法抵擋它所帶來的震撼與狂歡——此時沒有什麼比加入其中更重要的事瞭。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受益於暑期旅遊旺季推動,今年1-8月訪港旅客人次超過2000萬。在這之後,一系列的大型旗艦活動如“香港繽紛冬日巡禮”、“香港跨年倒數”等將會吸引更多觀光客投入參與。趁著這次盛事熱潮,我們也趕往香港痛快遊歷瞭一把,在遍嘗美食、盡情暢飲的同時,重溫港島獨有的藝術與娛樂氛圍。
吃遍香港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更別提它更新迭代的速度有多快。然而,這座城市的繁華富足不僅浮於表象,也深深刻入人們的一日三餐中,因此,在香港吃飯雖然可選項繁多,但毫不費功夫。
經典中菜
代表餐廳:喜記避風塘炒辣蟹、唐述Chinesology、The Chinese Library
時至今日,兼收並蓄的中餐依然是香港賞味的主角,無論從歷史的橫縱方向去比較都更具生命力。
我們吃到瞭地道避風塘炒蟹鼻祖的手藝,也在唐述全新定義的中餐體驗中沉淪,The Chinese Library的玉石墻面和金屬雕飾更是美到令人窒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述,中餐廚師新貴周世韜將他24餘年的烹飪心得演繹成獨特飲食哲學,他曾出掌多間著名食府的行政總廚,其中包括John Anthony、Dim Sum Library及胡同。其為食客呈現的一系列看似熟悉卻充滿驚喜的玩味菜式,我稱之為“完美”,VOGUE香港在11月新撰寫的文章中也評價其是當前城中最佳餐廳之一。
用餐以外,唐述亦設有酒吧,隨時節變換不時推出以中餐食材為主題的特別調酒,反過來,也會為菜式設計cocktail pairing。以中式茶器盛裝美酒,不僅賞心悅目,隨心所欲的小酌也變得高雅起來。
港式粵菜
代表餐廳:鏞鏞·藝嘗館、六小館
由兩位本地傳奇做菜高手——鄭錦富(隱世廚神)與梁經倫(廚魔)聯手經營的廚魔名人坊,甫一開業就摘得瞭一顆米其林星星。“四手聯彈”顯然是香港粵菜界追新求異的一貫做法,能夠最大效率地推陳出新。
上世紀80年代,港式粵菜一度反哺傳統廣府菜式,粵菜堅持不懈的大膽創新對其他菜系影響深遠,兼做明爐燒味、鑊氣小炒和港式茶點的粵菜館子也特別容易俘獲大眾芳心。國內外的高端餐飲list上,粵菜館的占榜比例一直名列前茅。
我們在鏞記酒傢年輕版的bistro裡雀躍歡呼。YungKee新品牌——鏞鏞·藝嘗館的選址已隱去最初的街頭酒樓特質,位於藝術地標建築K11 Musea七層。餐廳以原鏞記所用古老手工瓷磚作裝飾,以翡翠與金色為主。
菜牌上當然少不瞭燒味,特別是與炭燒爐同步上枱的原隻鵝腿,港島青年無不為之瘋狂;叉燒亦不可不試,這裡的肉源來自元朗養殖的英國巴克夏豬,稱得上頂級豬肉。
我們也對60年代以香港為藍本的懷舊風格深表敬意,就像六小館。這間地處東湧大嶼山的餐廳,設計以中國金邊青瓷為用色靈感,采用松花色及暖金色為主調,落座處有落地玻璃,食客得以欣賞壯闊海景與昂坪纜車。菜牌上除有不少傳統廣東菜外,主廚也設計瞭多款創意菜式,包括可愛的金魚造型蝦餃、醉香鮮腐竹牛展等,甚至可提供特色雞尾酒。
令人頗有感觸的是,鏞鏞·藝嘗館和六小館都著重筆墨在用餐空間的打造,分別聘請本地出名設計師操刀(前者找到Lim+Lu,後者則與Steve Leung結緣),使得吃飯不再隻是一件填飽肚子的事。
娛樂之源
代表餐廳:Aria
1983年,Allan Zeman博士在如今的蘭桂坊一帶,以一間“California”餐館開啟瞭香港夜生活的新時代。其後四十載,這裡發展成眾多城市爭相效仿的高檔餐飲與鄰裡酒吧匯集地,不僅街坊飯館酒肆星羅棋佈,也是香港生活與旅行的目的地大IP。
位於加州大廈24樓的Aria坐擁開闊香港城景,有著歌劇院般的室內設計,是一位蘭桂坊集團(Lan Kwai Fong Group, LKF)的成員。
餐廳所用時令食材均從意大利及世界各地搜羅而來,且酒單極其豐富,單是葡萄酒就超過100款,季節性的wine club series還會為酒仙們提供意大利不同產區的釀酒品鑒。Aria主營傳統意大利菜,且珍藏有獨一無二的“祖傳”食譜,在尋常的傢庭菜式中又添加瞭富有現代色彩的觸感,正在為食客締造意式新經典。
位於七層的Porterhouse入座率也極高,經營海鮮和牛排,在各大食評網站口碑都屬上遊。整棟加州大廈正是蘭桂坊大本營,其中還有FUMI、Tokio Joe和Kyoto Joe三間日本餐廳各自為營,分別主打懷石料理、壽司店鋪和居酒屋。
名傢私房
代表餐廳:Bar Leone
香港本地有許多餐飲界大師曾經光環傍身,在奢牌酒店集團或米其林餐廳中扮演著人人稱羨的耀眼角色,但最終因為不喜歡束手束腳索性“單飛”,如香港四季屢次摘星的龍景軒前點心主管培哥,或是曾師從紐約米其林二星餐廳Daniel主廚的Vicky Cheng,他們都在港島開出自己的門店來,且不斷憑借自由想象刷新著人們對美食美酒的認知。
主理人Lorenzo Antinori,曾是香港四季酒店Argo酒廊的前首席調酒師,而Bar Leone是他在香港開的第一間酒吧,但怎麼看都更像是他的私人樂園:以其傢鄉羅馬街區的傳統酒吧為靈感,橙色佈局,搭配高桌臺和高腳椅,餐桌共享;店內播放的BGM不拘一格,有時是70-80年代的意大利語disco或現代流行樂,有時又是激情有張力的afro beat。
Lorenzo看待調酒有著自己的一套理念,“低幹預”地復興經典雞尾酒,強調制作工藝、食材成分和時令,不喜玩弄噱頭,堅持返璞歸真。另外,佐酒輕食方面,他根據兒時的記憶“復原”瞭自己最愛的熟香腸羅馬薄餅和番茄面包,加上煙熏橄欖配意大利巴馬臣芝士、意式醃漬蔬菜和精選手工冷切肉足夠撐起這間店的日夜經營瞭。
招牌調酒要數Leone Martini最受歡迎,其選用的基酒是來自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生產的有機金酒——Ginepraio Gin,以及加入瑪莎拉酒、味美思和橙花調制。Bellini則會以無腳小玻璃杯奉上,以杏仁白蘭地和桃肉調配,頂層是松軟細滑的奶泡,與充滿馥鬱果香的基調形成優雅對比。
打卡點位
代表餐廳:Tram View Cafe
說到每個人多少都沾一點的收集癖好,香港確實是一個叫人不時駐足的打卡之都。中環必到之處——太平山頂,以乘坐超過135年歷史的復古纜車欣賞維港而出名,車廂本身已經翻新達至第六代,墨綠色外形向40-80年代老版致敬。這條鐵路全長1278米,過去隻為住在太平山頂上的香港總督及居民服務。
中環(太平山頂)纜車途經之處雖有不少dining選擇,但這一間Tram View Cafe絕對最具紀念意義,由2016年9月營業至今,是全港唯一能清楚看到纜車經過的特色餐廳。無需登頂排隊、親自乘坐山頂纜車,且能目睹世界上最古老的纜索鐵路系統之一,難怪這間半山咖啡店如此受歡迎。
維港江景
代表餐廳:ADD+、Harbourside Grill、Palco、CVIEW「華」
ADD,是英文中All Day Dining(全日制餐廳)的縮寫,在這一餐飲概念基礎上,名字後面的“+”號又象征著日夜不間斷的標新立異。座落於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內,ADD+雲集多國菜肴美饌,傲視壯麗迷人的維港天際線,同時浸染在藝術氛圍濃鬱的街區,適時更新菜單內容。
意猶未盡地參觀完M+博物館之後,難免會感到饑餓或口渴,此時在不知疲倦的都市氛圍中享用一份fusion且不heavy的香炒鵝油叉燒意大利粉再好不過瞭。可以看到所有的菜式品相都清爽講究。
除此之外,ADD+海南雞飯、秘制煲仔沙嗲牛肉炒腸粉和各式dim-sum亦是輕便的下午茶選擇;不少三明治愛好者可能還會將ADD+公司三明治take away。主廚Alex Chan可謂才華橫溢,采用一系列傳統和現代技術來平衡食材,並區別主次。就在本月初,他還率領餐廳引入瞭北京烤鴨這道菜。
又一間風景奪人的江邊餐廳,Harbourside Grill是榮耀歸來的香港麗晶的一部分,以各種全球頂級肉類和海鮮燒烤為主,同時糅合新派法國烹調技藝,不僅對肉質極度挑剔,還引入西班牙頂級烤爐Josper Grill,確保肉質鮮嫩,保留天然香氣。
Palco新派意大利餐廳位於黃金海景地段尖沙咀,臨海而築,坐擁270度維港景致。本地頗有名氣的西廚劉銘佳 Ken Lau任其行政總廚,超過30年入廚經驗給他留下的是耀眼履歷:任職半島酒店各大餐廳廚師,在Verandah、Chesa、Felix及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法餐廳Gaddi's掌廚,精通意大利、法國、東南亞、日本、瑞士等多國菜式,風格博采眾長。
Ken在經典à la carte菜單中加入瞭許多充滿驚喜的新品,如油香墨魚汁脆片配海膽、紅菜頭意粉配 Gorgonzola 芝士、慢煮脆皮香嫩黃油雞等。
同樣位於M+視覺文化博物館頂層的CVIEW「華」於今夏剛剛開業,是一間獨具東方情韻的中華料理店,亦可飽覽西九維港美景。這裡的特色是江浙和淮揚菜,也能在菜單上看到濃油赤醬的本幫風味,包括矜貴的酒香蒸鰣魚、花雕醉雞及松子桂花魚等。
其名字中的C,代表四個C開頭的英文:China+Chinese Cuisine+Culture+Creativity,也就是中華、中華美饌、文化、創意之義。而VIEW是觀點、見解及視野,跟“華”字結構縱橫交疊,寓意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交織融合,並將之帶向世界。
時隔多年再訪香港,我們敏銳地察覺到除美食之外的明顯變化。自2006年起,香港決心以低密度方式發展西九文化區,開辟長達兩公裡、寬20米的海濱長廊供市民休憩,其間設藝術展亭、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和戲曲中心等,並使這片區域能夠與毗鄰社區四通八達。
西九文化區
於是在這塊由港島歷史上最大填海工程得來的土地上,誕生瞭當今全球范圍內規模頂級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而在西九的眾多文藝設施中,以重金打造、實力問鼎設計之巔的是兩座世界級博物館——M+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M+大樓屹立於維港之畔、九龍半島最南端,由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締造者、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領銜設計,寬廣的橫向基座平臺與線條窄長壯觀的縱向樓體共同構成倒置的“T”字。大樓的細節處結合瞭中國傳統民間風俗設計元素和現代化的耐用物料,如幕墻上的H&dM事務所陶瓦保護層便是受傳統中式屋頂的啟發。
這是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來自香港及大中華地區,乃至整個亞洲和全球范圍內的20-21世紀視覺文化藏品。
西九文化區的另一處地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占地足有13000平方米,分為九個展覽館,展出九百多件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珍貴文物。樓體由本地建築師嚴迅奇(Rocco Design Architects Associates)設計,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之中糅合瞭現代美學理念,串連古今,同時亦聯結全球的文化愛好者。
內部設計的亮點在於以紫禁城建築特色“中軸線”為概念,於地面、二樓及四樓分別設有三個不同方位的中庭空間,以垂直遞進的佈局貫穿整座大樓。同時亦參考紫禁城的主色調,中庭頂部更以現代手法演繹紫禁城屋頂鋪設的琉璃瓦,遠看仿似竹簾又如輕紗,觀感雅致飄逸。
中環街市
這本是一塊在香港首次土地拍賣中遺留下來的地皮,臨海而立,卸貨便利,其於1842年在皇後大道海濱開張營業,是中環街市 (Central Market) 的雛形。
Central Market|中環街市,攝影:何藩(Fan Ho)
它與香港這座城的年齡相仿,見證瞭歷史變遷與滄海桑田,早年間開放包容、門庭若市,平等地接納每一位商戶和百姓。香港人於此交易農副產品與兌換貨幣,是人們餐桌上珍饈佳肴的來源,更是一處活力充沛的公共空間。如今,受到市區重建局的保育活化項目的庇蔭,又有華懋集團悉心運營,中環街市及其於1939年落成的包豪斯核心建築得以煥新重生。未來它不會隻是another高檔商場,而是延續和展現傳統魅力的地方。
清晨,老年人結伴在此打太極或看報飲茶;午後,學生、白領帶上便當,席地而坐,碰面短敘;夜晚,青年們亦可以自由“打band”,總之由早到晚中環街市都歡迎公眾到訪,不必消費,皆可停留。大傢彼此尊重,自由發揮。
昂坪360
崇尚自然的觀光客,來港也少不瞭對生態島嶼——大嶼山的探索。乘昂坪360水晶纜車,需時25分鐘,中途經過兩座轉向站,其透明車底展現全新鳥瞰視覺,可飽覽港珠澳大橋與天壇大佛等景色。
昂坪360纜車連接大嶼山東湧市中心及昂坪,采用安全可靠的雙纜索纜車系統,為亞洲最長。旅程由東湧纜車站開始,終點為古色古香的昂坪市集;距離市集步行數分鐘便可抵達青銅造像天壇大佛。
另外,Big Bus Tours和壁畫塗鴉是兩條遊覽香港的系統路線,對初來乍到者而言非常受用,但太久沒玩經典之旅的香港老粉也不妨一試。
對香港電影情有獨鐘的年輕人也許會更傾向於搭乘敞篷雙層巴士,身臨其境融入油麻地、旺角、尖沙咀場景。恰逢香港重推“夜經濟”——從現在起至明年1月,Big Bus Tour隻需20港元,便能文藝夜遊香港港島、九龍全境,體驗花樣年華的晝夜與愛。
重返香港美食之都
Back to Hongkong
今日互動
文末走心留言談一談
#分享一下你心目中的香港餐廳No.1?#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上一篇:發面寶和酵母粉哪個更健康?
下一篇:天津早餐好 處處“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