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叔,我昨天訂的‘朝牌’做好瞭嗎?”11月30日上午,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村民吳先生又來到葉敬安的朝牌餅店,等待著那一口好味道。

據瞭解,沭陽縣顏集鎮不僅是千古美人虞姬的出生地、沭陽花木的發祥地、全國花木電商的起源地,還有著眾多美食,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顏集朝牌”,更有傳言“各地‘朝牌’千千萬,唯有顏集最正宗”。
“顏集朝牌”為純手工制作,以大而出名,一般六小塊合成一大塊,俗稱一“簾”“朝牌”。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朝牌”,要求師傅必須技術嫻熟,在和面、搟面時掌握好分寸,有經驗的老師傅們更是總結出瞭兩套口訣。

“第一套口訣是‘和、揉、擲、搟’,即和面要和得勻,揉面要揉得韌,擲面要擲得長,搟面要搟得薄。”有著30年“朝牌”制作經驗的葉敬安說,另一套口訣是“仰掌前推、勾手後貼、從左向右、左右開弓”,烤制“朝牌”時,雙手要不斷將面塊拉長,輕輕沾水後,迅速貼在滾燙的爐壁上,當爐壁上的“朝牌”面坯因烘烤而形成氣泡,顏色呈現金黃焦脆的時候,即可用火鉗夾出爐……
葉敬安介紹:“我要在前一天晚上把面搋好,第二天凌晨三點就得起床,一直忙到上午九點左右,尤其逢年過節時,連軸轉一天都是正常的。”

“剛出爐的‘朝牌’色澤金黃,內裡潔白,香味濃鬱,咬一口外酥裡嫩,面香味在口中彌漫開來。”見“朝牌”出爐,等在一旁的幾位村民付過錢後,便順手撕瞭一塊下來,邊吃邊贊嘆道。
在顏集鎮,還有許多關於“朝牌”的傳說。“朝牌”因形狀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笏而得名。相傳,北宋時一位官員貶職回鄉途中因饑餓難耐,以瓦罐為爐,面團為原料,發明瞭“朝牌”這個面點,後來這位官員在顏集落戶,制作工藝便在此流傳;也有人說,項羽進攻咸陽時,陰雨連綿、糧草缺乏導致軍士士氣低落,身為顏集人的虞姬便想到把面發酵以後,在鍋爐裡烤成金黃色的小餅,方便軍士攜帶,充當幹糧。後來虞姬把技術帶回傢鄉顏集,不斷發展成瞭今天的“朝牌”……
歷史早已塵封在時光的車輪下,如今人們對“顏集朝牌”的印象更多的是外酥裡綿、香味撲鼻,流傳更多的是“‘朝牌’配稀飯,越吃越舒坦,‘朝牌’卷油條,神仙咬都笑”的順口溜。
機器人的出現代替瞭人類的很多工作,但“顏集朝牌”卻一直無法被機械加工取代,就是因為每塊“朝牌”對匠人而言,不僅是美食,也是一件彰顯技藝的傳統手工作品。
近年來,顏集鎮積極將“朝牌”制作技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評選,“顏集朝牌”制作技藝入選瞭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既留住技術,又留住鄉味。
食在心間,人生有味。“工作在外,惦記的就是傢鄉的這一口,時間長不吃,嘴很饞。”吳先生說,美食是漫長時光中沉淀下來的舌尖記憶。“顏集朝牌”采用純手工制作,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美麗的故事,凝聚著制作者的匠心。早上來一塊剛出鍋的“朝牌”,不僅是品一種美食,更是感知觸動心間的柔軟和那一抹濃濃的鄉愁。來源:宿遷日報社 作者:仲文路 方高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知名文化傳媒人、新媒體運營師、高級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