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2日)11時27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後,白晝將一天比一天長,所以民間也說“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設立的,起源於春秋時期。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北方多數人有吃水餃的習俗,南方人多數人有吃甜食的習俗。
【搜狐網▪王華攝影報道】江蘇省淮安農村商業銀行邀請部分居民開展“包餃子 連情誼 冬至暖人心”活動,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冬至節氣。
今天是農歷十一月初十,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的淮安,民間有“包餃子”的習俗。2023年12月21日上午9點半,在淮陰區北京東路“江蘇省淮安農村商業銀行-適老服務中心”,二十多名被邀居民在此包餃子,迎大冬。


活動現場,和面的、拌餡的、搟餃皮的、包餃子的……不一會兒,淮安農商行員工、還有萬行長陸續到來,加入到包餃子隊伍中,大傢一邊交流分享著包餃子技能,一邊聊著農商行的變化、鄰裡趣事,現場氣氛和諧、笑語不斷,到處洋溢著“傢”的味道、“傢”的溫馨,忙活的熱熱鬧鬧。
人多速度快,接下來大傢用包好的彩色餃子在桌面擺出“冬至-開心笑臉”的創意圖案。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分享著對彼此的祝福。引起一行人掏出手機拍照,分享朋友圈皆大歡喜。
行長萬高翔介紹瞭組織包餃子活動的深遠意義。而民俗專傢、“中國好人”、淮安優秀志願者金駒則以生動的語言,向與會者娓娓道來瞭“冬至”的來歷和民間習俗。

通過開展冬至包餃子活動,不僅營,一定程度上也讓居民對農商行有瞭更深入的認識和瞭解。參與活動的淮安市環保達人、包餃子創意策劃人趙永琴興奮地表示:“這樣的活動真是太好瞭,讓民俗文化能夠得以源遠流長。”(融合電視報刊新媒體-江蘇華歌發佈 ‖ 本篇多版本已經投稿到新華日報全媒體、江蘇廣電集團融媒體、淮安電視臺有事報道……)




【作者簡介】王華,網名江蘇華歌,青年時代傢電維修,業餘文學創作,在上海故事、淮陰日報、淮海晚報、雜文選刊等報刊留下瞭數十萬字的小小說、散文和故事。
後來文學逐漸不景氣,2010年開始投身於網絡拍客的行列,以職業攝影攝像和新聞投稿為生。用鏡頭和鍵盤敲字,捕捉著生活中的每一個可圈可點,記錄著社會的每一個值得報道的看點。作品不僅在央媒、省媒等各大媒體上廣為傳播,還多次獲得優秀供稿人的表彰。
從文學的舞臺躍入新聞的舞臺,依然保持著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沒有編制的“草根記者”人生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因為內心充滿瞭激情和活力。我熱愛生活,熱愛藝術,我堅信,隻要有激情和活力,無論在哪個舞臺,都能演繹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