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育海:關中臊子面
關中臊子面
©宿育海
關中,號稱八百裡秦川,沃野千裡,盛產小麥。
小麥能磨面,關中人最愛吃的是面條。關中的面條到底有多少種,連關中人自己也說不清。不過,有一點很清楚,臊子面幾乎就是關中人的最愛;而關中的臊子面又分為西府岐山臊子面和長安臊子面兩大派,各有各的特點,都好吃,但味道卻有很大差異。
岐山臊子面,是指岐山、扶風等地盛行的臊子面,歷史悠久、文化韻味厚重。關於它的來歷,有四種說法:
一是嫂子說,即嫂子做的面。相傳岐山有戶人傢的媳婦心靈手巧,且十分賢惠,做得一手好面,傢中的小叔子特別愛吃這媳婦(即嫂子)搟的面。後來小叔子中瞭進士,當瞭官。
雖然吃盡瞭山珍海味,但總覺得不香,都不如傢中嫂子做的面好吃。於是經常回傢,讓嫂子做面吃。嫂子見小叔子愛吃自己做的面,更加細心精做,小叔子吃得十分高興,於是把這種面叫嫂子面;時間長瞭,嫂子面就叫成瞭臊子面,因為在當地,人們把由肉和菜做成的湯也叫臊子。
第二是蛟龍說。周文王未建都時,那時還是部落,天上常有蛟龍出現,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當地人深受其害。一天,周文王和他的幾個夥伴拿著弓箭,對著天上的蛟龍齊射,蛟龍被射瞭下來。周文王命人把蛟龍殺瞭,煮熟後吃肉喝湯。因人多而肉和湯少,所以湯裡下面條,人們撈瞭面澆上湯,但隻吃面不喝湯,剩下的湯又倒進鍋裡,再繼續下面,讓更多人吃。這種吃法流傳下來,於是就有瞭今日岐山面的吃法。
三是和氣說。岐山是周文化發祥地。傳說周文王被殷紂王從監獄放出來後,大傢都去看望周文王。吃飯時因人太多,周文王便命一個鍋下面,一個鍋煮肉湯。吃時隻吃面,不喝湯,這樣,後邊的人就都能吃到有肉湯的面。如此這般,表達瞭一種和氣謙讓、不分彼此的感情。後來,人們也把此面叫和氣面。
第四,吃這種面時,人們嘴裡會發出一種像吹哨子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面形象地叫作哨子面,叫著叫著就演變成瞭臊子面。
盡管這種種說法都是傳說,但人們似乎更接受、更相信嫂子說。
人們對岐山臊子面有九個字的概況和評價,即“簿、筋、光、煎、稀、汪、酸、辣、香”。這九個字,前三字說的是面;中間三字說的是湯,即臊子;後三字說的是面的味道,這酸辣香三個字太絕瞭,岐山臊子面也就是這三個字,酸而辣,酸辣中有香。
陜西長安、藍田一帶的人們也吃一種臊子面,人稱長安臊子面,以區別於岐山臊子面。長安臊子面的做法與岐山臊子面大不相同,主要是臊子做法不同,而且味道也不同。長安臊子面的臊子,主要由肉丁、豆腐丁、黃花菜、紅蘿卜、木耳、韭菜、蒜苗等做成,臊子也有湯,但不放醋,也不放辣椒。面下好撈在碗裡,再澆上臊子。吃時吃面喝湯。並且,吃面時,桌子上通常放四個小碟子,分別放鹽、醋、醬油和辣椒,吃者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放。
長安臊子面,來源於唐時的長壽面。盛唐時,宮廷有老人過生日吃長壽面的習俗,後傳到民間,逐漸演變成為今日的長安臊子面。如今,長安、藍田、戶縣、臨潼等地包括西安人,以食長安臊子面為主,吃法基本一樣。而岐山臊子面,不僅已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已經工業化,岐山成為全國聞名的臊子面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