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所北京頂尖學府光環效應的加持下,一位毫不起眼的“鵝腿阿姨”一夜之間登頂熱搜。小吃攤主千千萬,能引得清華、北大、人大的學子在寒風中大排長隊,隻為一份烤鵝腿,甚至相互之間引發一場歡樂“口水戰”的,不能說是後無來者,恐怕也是前無古人瞭。
清華、北大校內大大小小的食堂不少,雖沒有山珍海味,但也匯聚南北風味之長,有琳瑯滿目的菜單和價廉物美的親民形象,一向令外界羨慕不已。但沒門沒派的“鵝腿阿姨”一出手,宛如少林掃地僧一般輕松俘獲學子的芳心,其中緣由不免令人好奇:這鵝腿到底有多香,才配得上熱搜榜第一?
有人說,是那份獨特的煙火氣。筆者負笈珞珈山下時,校園一墻之隔有條自發形成的美食街,其中不乏這樣的小吃攤主。爐火燒得通紅,大勺上下翻飛,他們用一碗熱氣騰騰的炒粉,慰藉瞭不知道多少學生的轆轆饑腸。每到夜晚時分,燈火通明,美食飄香,或激發學術靈感,或暢敘同窗情誼,好不快哉。
有道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多少像“鵝腿阿姨”一樣的草根從業者,他們的小攤連著一傢人的生計,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養活瞭一傢老小。這種寶貴的煙火氣息背後,藏著民間智慧的火花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也有人說,是她對美食的那份真誠。老北京人都把幹餐飲叫作“勤行”。三更燈火五更雞,早點小吃這類餐飲小生意是份累人的活兒,沒吃苦耐勞的勁頭幹不來。很多人隻看到瞭“鵝腿阿姨”今天的風光,沒有看到她長年累月堅持的艱辛和不易。
比如,她和丈夫堅持選用新鮮原料親手制作,堅持用果木烤制,一步步摸索最佳配方和口味;一天從早忙到晚,雙手都變瞭形,雇來幫忙的人都因為吃不瞭苦而退出;即使一天隻能制作200隻鵝腿卻供不應求,也從沒想過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在餐飲走向工業化時代的當下,能吃到這樣用心制作的美食,食客自然無比珍惜。
“鵝腿阿姨”走紅後,有的地方又出現瞭“灌餅阿姨”。其實,中華大地物阜民豐,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哪座學府的周邊沒有幾位身懷絕技卻深藏不露的“阿姨”“大叔”呢。他們隻是沒有這個機緣站到聚光燈下,被流量加身罷瞭。
僅憑一道美食,“鵝腿阿姨”似乎沒有那麼大的話題價值,倒是高校學子之間為瞭“爭搶”阿姨而創作的“小作文”,才產生瞭傳播上的破圈效應,使“鵝腿阿姨”獲得瞭廣泛關註。這讓人想起多年前票房一般的電影《大話西遊》,也是在網絡上被高校學子進行後現代解構和二次創作後,才成為影迷心中的周星馳經典。
世間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誠哉斯言!如果說“鵝腿阿姨”是美食界的一匹千裡馬,那麼捧紅她的那些高校學子堪稱獨具慧眼的伯樂。在沒有互聯網更沒有“大眾點評”的年代,《米其林指南》被奉為美食界寶典,時至今日,各地的米其林餐廳依然門庭若市、一座難求。“鵝腿阿姨”和她的小攤,便是學子心中評出的米其林。
走紅後,“鵝腿阿姨”不僅沒有開始收割流量,而是主動暫停營業,等待熱度降溫。她和丈夫所希望的隻是像以前一樣簡簡單單地做小生意,討生活。
也許正是她身上這種淳樸勁兒,讓見慣瞭套路的人們為之感動,並主動伸出手幫她組建、維護微信群。多年後,當學子們走上各自的人生舞臺,嘗遍瞭大江南北的珍饈美味,心中懷念的,也許還是當年校門口那隻冒著香噴噴熱氣的烤鵝腿。
對“鵝腿阿姨”們多一些寬容和關懷吧,不要讓他們被流量裹挾或打擾,守護住這份小小而確定的幸福。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