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將至,仲冬伊始,氣溫下降,降水增多。《黃帝內經》中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一年中到這個時候,是陰氣最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將潛藏於內,大雪節氣的養生應當以溫潤護陽、禦寒防病為重點,以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特別是老年人以及陽虛體質之人,應當“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為來年春天生機勃發做好準備。
衣
在衣著上,要註意根據室內外溫度變化增減衣物,保護容易受寒的頭項和腳踝。
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五臟之精氣,皆上註於腦,頭部是人體六陽經脈匯聚之處,也是陽氣最易發散的部位。頭頸部如果不註意保暖,受寒後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因此建議市民天冷外出時要戴上帽子、圍上圍巾,避免頭部受寒,素體虛寒的人尤其要當心註意。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市民朋友要認真做好腳部保暖工作,記得在寒冷的冬天準備一雙保暖又舒適的鞋。此外,睡前也建議用艾葉水泡腳,並按摩腳底的湧泉穴,起到補腎強身、調暢氣血的功效。
食
時至大雪,是進補的大好時機。大雪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不僅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
冬天進補雖好,但進補不是盲補,也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恰當的補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對於本身素體虛寒、陽氣不足,平時容易怕冷的人來說,羊肉、雞肉、桂圓、大棗等食物就比較合適,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和脂肪,能給予大量的熱量。
但如果有些市民陰虛血燥,牛肉、羊肉等熱性的食物就不建議多吃瞭,鴨肉、烏雞就比較適合,能起到滋陰的作用。其實,人的體質是比較復雜的,要想準確瞭解自己屬於哪一類體質,建議讓中醫醫生辨證後確認。
此外,大雪節氣氣候幹燥,上呼吸道黏膜水分丟失,會使防禦功能降低,建議市民平時多飲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濕潤。平時也可以適當吃一些柑桔類水果,如蜜桔、柚子、橙子等,起到防治鼻炎,消痰止咳的目的。
住
《黃帝內經》中提到,冬三月,人們的作息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養人體陽氣,晚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而起,可躲避嚴寒,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讓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建議市民最晚不要晚於晚上11點睡覺,而早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至天空發白才起。但值得註意的是,所謂“晚起”並非指毫無節制地睡到上午10點甚至正午才起,要懂得適度。
此外,天氣寒冷,想必很多人喜歡在室內使用取暖設備,讓嚴冬依舊充滿溫暖,但值得提醒的是,在擁有溫度的同時也要註意擁有濕度,必要時可在室內放置一盆水或用濕拖把拖地來解決空氣幹燥的問題。
行
“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勞作汗出,發泄陽氣”。建議市民朋友在大雪節氣可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的運動,如快走、慢跑、散步、太極拳、導引等。運動時間最好選擇一天中陽氣最盛的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前這個時段,註意不要運動過度,避免大量出汗。
疾病預防提示
《黃帝內經》中有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有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疾病的患者,應當重點註意關節保暖。寒冷等因素將加重或患者關節疼痛的情況。
冬季氣候幹燥,容易致皮膚瘙癢,對於燥痹患者,應當註意保濕,多飲溫水,可以適當使用身體乳,改善皮膚幹燥的癥狀。
作者:王丹
文:王丹(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科主任醫師) 圖:本報資料圖 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