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雅称,在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礼仪规矩,同样在餐桌上,我们也有一些礼仪常识,其存在时间久远,至少在周代,在饮食方面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
整个的吃饭过程,在餐前的摆盘,到餐中的用餐,到餐后的收尾工作都有其自己的运行体系。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常说的“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具体含义。
“菜不摆三”,我们可以直接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就是菜的数量不能为三。古代人非常在意语音和其含义之间的联系,“三”与“散”同音,所以,如果在饭桌上的菜量为三的话,很容易会让别人误解为分散的意思。这其实是对用餐者的极大不尊重。
所以尤其是在外吃饭或与重要的贵客吃饭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人再少,菜品的数量也不要出现“三”。哪怕少点一道菜,或是多点一道菜,都是可以的。
“筷不成五”指的是给客人用的筷子,不能长短不一。否则会存在咒骂别人的含义。因为筷子本身是成双成对的,而长短不一的筷子会有三长两短的含义。这个寓意并不是很好,很容易造成客人的误解。
而且筷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它的使用如果不能够达到长度一致的话,是非常影响使用效果的,在夹菜的过程中也会非常的不舒服,操控起来也会很有难度。
所以出于礼貌,不管家里的筷子总体长度是像火锅筷那样那么长,还是像一次性筷子那么短,只要两只筷子的长度能够保持一致,就都无伤大雅。
至于“席不成六”,则是说一张桌子上吃饭的人总数。我们大多数家庭吃饭的餐桌一般是以圆形或方形为主。
圆形的话,座位排布比较随意,无论是在哪个方向或是哪个角度,对于菜品的选择都是同样的距离,并不存在远近的问题。一般大小的圆形餐桌能够容纳十人左右同时用餐。
而如果是方桌的话,由于存在四个直角,所以一般情况下方桌的容客数量四位就已经到达了其上限,如果出现六个人要在一张方桌上同时用餐的话,免不了要有两个人坐在对角线的位置。
然而,这是非常失礼的。
不仅是在对角线夹菜会不太方便,而且直角本身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对于在这个角落所坐落的用餐者来说也不是非常的安全。所以现在绝大多数的餐厅都会使用圆桌,并且安排上转盘,一方面保证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多位用餐者同时用餐的需求。
在很多家庭餐桌的选择方面,在餐桌占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家庭也都会选择圆桌。除了具备极强的实用性之外,圆桌的观赏性也是比较强的。
所以如果在外宴请客人的话,最好提前了解一下餐厅桌子的样式,以及我方用餐的总人数。以免发生过于尴尬的情况。
当然,餐桌礼仪还有非常多,比如进餐时小辈要等前辈动筷之后才能用餐;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有过于吵闹的声音发出;对于一些鱼头、鱼刺等物品,要把它们放到自己的碟子上,不可以随地乱吐。这些在餐桌上的日常规则,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必要的常识储备的。一方面,这是自己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与自己同桌用餐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