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涨价、关店和转型,与良品铺子竞争多年又被量贩零食「降维打击」
一向以性价比著称的三只松鼠,突然宣布要全线涨价了。
“主人你好!”,既是三只松鼠的问候语,也是该企业文化中的“松鼠式语言”。
从2012年成立,靠着互联网思维一路狂奔,6年就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民零食第一股”,巅峰时期市值突破300亿,三只松鼠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传统零食品牌几十年的积累。
但谁也没想到,这位曾经的“零食顶流”,如今却陷入了关店潮与业绩滑铁卢的双重困境,线下门店接连闭店,营收净利润连续下滑,供应链上游价格上涨压得喘不过气,不得不上调供货价格,就连核心的“性价比”标签,也被突然崛起的量贩零食按在地上摩擦。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三只松鼠的松鼠式语言“退货鼠”三个字做收件名,因有消费者感到被隐隐暗讽和冒犯而被推向热搜,直至三只松鼠官方通过社交媒体进一步作出回应,才得以解开误解。
一边是老对手良品铺子的高端化围堵,一边是好想来、赵一鸣零食、零食顽家等量贩品牌的低价暴击,三只松鼠的“松鼠王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是消费观念变了,还是自身模式出了问题?
这只曾经高速奔跑的“松鼠”,又正在经历怎样的中年危机,将如何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1
量贩零食“闪电战”,彻底打疼三只松鼠?
早期的三只松鼠就凭借精准的电商运营和萌系IP营销,在线上迅速崛起,将坚果零食塑造成兼具品质与情感的“礼品盒”。
回想以前的节假日里,我们总能看到那红色的“鼠小箱”或“鼠大箱”,里面承载的不仅是零食,更是节庆、问候与社交的心意。这种“礼品化”策略,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为三只松鼠赢得了极高的品牌溢价和快速增长。
而谈起三只松鼠,我们总喜欢拿良品铺子与其比较。其实也能理解,这两个作为国内休闲零食行业里的两个巨头,已然变成了“老对手”。如果说三只松鼠依靠线上而快速爆火,是典型的“互联网品牌”,那么良品铺子拥有的是根植于线下门店的“零售基因”。
良品铺子本就起源线下门店,即使大力发展线上,其骨子里对供应链、产品品质和门店体验这块的理解是比三只松鼠更加深刻,并且良品铺子早于三只松鼠成立,其在品牌建立上有了先发优势。在三只松鼠的快速扩张下,无可避免的要与其正面对抗,良品铺子“高端零食”的定位似乎于三只松鼠而言变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但目前仅是如此吗?
实际上,市场从不缺乏新故事,当三只松鼠与良品铺子仍在传统电商平台和高端商场渠道进行着“品质”与“体验”的拉锯战时,一批以“量贩”为名号的零食新贵,如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好想来等,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范围扩张开来。
它们以“低价、量大、近场”为核心策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来。它们通常选址在社区、学校周边,以加盟模式快速扩张,门店数量在短短两三年内突破数千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玩家不强调品牌故事,不依赖IP营销,甚至不自己做产品,它们通过整合区域供应链,以白牌或二线品牌为主,打出“一件也批发”的口号,直接切中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
量贩零食店以其简单粗暴的低价策略,重塑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像好想来、赵一鸣零食等品牌,通过大规模采购、简化包装和降低毛利的方式,实现了价格上的“降维打击”。便宜、易购、价廉反倒让三只松鼠的“礼品盒”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彻底把“送礼”和“自享”的场景分开,即使高端化、礼品话路线依然存在于市场,但大众化、高频次的日常消费,被更具性价比的量贩零食进行了分流。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不降价而达到高销目的?
原因在于,传统的休闲零售巨头,如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其商业模式建立在品牌溢价、全渠道运营和相对复杂的供应链之上。而量贩零食店则采用了更轻以及更高效的商业模式,通过大规模采购甚至自有品牌(白牌)直接对接工厂,砍掉中间环节和部分营销费用,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最终以近乎批发价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
此外,量贩零食在市场的扩张推广周期,大力补贴吸引客流扩张经营也是其一段时间低价的原因。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研究所)
要真跟量贩零食较量低价,除了影响的环节多人员广外,恐怕三只松鼠的家底都不够“霍霍”的。
为了更好体验价格上的差异,我们分别在不同的线下零食店选取同一商品比较,但因为量贩零食品牌差异各不同,而三只松鼠是自有品牌,所以品牌选取是不同。
食品碧根果仁在三只松鼠线下门店售价为26.9元/165g,而在零食顽家、赵一鸣零食分别售价为59.8元/斤、7.42元/0.128斤。如果换算同单位,三只松鼠售价为81.5元/斤、零食顽家售价59.8元/斤、赵一鸣零食58元/斤。粗略的计算下,最终赵一鸣零食最便宜,而三只松鼠价格更高。
当然这是个案,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不能反映全貌。
量贩模式的门店通常达到1500+SKU(库存管理单位),散称和定量形态均具备,几乎涵盖食品饮料所有子品类。而且量贩模式的产品定价平均能够比超市或便利店低约7%-40%,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更符合消费者对于极致质价比的追求。
据国信证券经纪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量贩零食行业市场的规模达1040亿元,同时,预计2025年达1239亿元规模。而在未来的2年内,2027年的量贩零食市场规模预计超1500亿元。
对于量贩零食的爆火,三只松鼠CEO章燎原表示,对比三只松鼠以前的电商红利而言,量贩零食才是百分百的红利。在早前量贩零食刚出现的时候,三只松鼠是看不起它们的,而现在对于它们的态度是尊重。
为什么看不起?
章燎原坦言,“任何看不起,本质上都是假装看不见。其实我们内心是有触动,但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你做不成,给自己洗脑。”
但章燎原也表示,从2023年开始三只松鼠就变了,现在任何一个新兴东西出来,他们都会以弱者的身份去研究。为什么现在三只松鼠一口气发布这么多东西,因为他们不想放弃每一个新事物。
假设以他现在的认知观和意思,回到2021年,量贩零食绝对有三只松鼠一份?
2
流量见顶业绩承压,三只松鼠关店涨价自救
量贩零食模式开始扩张的时候在2022年,随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验证该模式正确。
2025年三季度财报中,三只松鼠营收微增,前三季度同比增8.22%、三季度同比增8.91%,但盈利大幅下滑,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降52.91%、三季度同比降56.79%。“老对手”良品铺子,其营收同比下滑,前三季度降24.45%、三季度降17.72%且从去年起良品铺子利润就由盈转亏,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跌730.83%,三季度同比降539.23%,双方均面临了巨大的业绩压力。
而作为公司主营食用菌菇与量贩零食两大核心板块的万辰集团,靠切入量贩零售赛道后,相继整合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等零食零售品牌,最终归集为“好想来”单一核心品牌,成为A股里量贩零食的第一股。
万辰集团也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长利润同比达917.04%。
面对量贩模式带来的冲击,三只松鼠提出了“D+N”全渠道发展体系。所谓“D+N”,即以短视频平台为核心,整合并赋能其他全渠道的协同模式。具体而言,三只松鼠开始将产品线从单纯的性价比转向品质化和差异化,而且也有功效,让三只松鼠在2024年重回百亿市值。
同时,加强与供应链的合作,减少中间环节。三只松鼠开始布局全国四大集约基地,并在安徽芜湖建立了首个自有工厂,自有工厂的建立使三只松鼠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质量,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或许,三只松鼠的D+N体系方向是正确的,但执行上面临挑战。传统企业向数字化转身,如同大象跳舞,需要时间和技巧。
现在的三只松鼠虽然讲全渠道,但是核心优势又变回了线上渠道和性价比,其渠道营收有八成都来自于线上,这种方式不可否认确实给三只松鼠带去了极大的改变。
据星图数据统计,双11期间休闲零售销售表现上,天猫、京东和抖音上的销售,三只松鼠都排名第一,远胜多位竞争对手。
但随着线上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加上供应链价格上涨,它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
10月24日,三只松鼠向经销商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起上调35款产品的供货价格,调价幅度从0.2元至10元不等,最高涨幅超23%。涉及品类包括开心果、瓜子、芒果干及坚果礼盒等核心产品。
三只松鼠上调价格的直接原因虽归于成本持续攀升,但实际上是企业在业绩承压背景下的成本转嫁策略,品牌定价权和对高端性之间平衡问题。
那么在这种流量渐去、业绩回流难的背景下,三只松鼠又该如何获救呢?
其实三只松鼠应该考虑的不是收缩门店转线上,反而是如何更快、更有效的拓展线下。
有人疑问,明明是线下客流告急转线上减少开支保有利润,现在又转线下?
有意思的点是,三只松鼠根源于线上互联网爆火,但是量贩零食的出现似乎又把三只松鼠打回“原型”。
而逻辑也在于此,即便是被打回“原型”,并不代表原有线下发展的模式就一定是错的,一方面是在早前三只松鼠自己放弃了这种量贩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最近即时零售的爆火。
量贩零食的优势是“快、多、省、好”,而这些都是需要借助线下门店的扩张的,即时零售背景下的同城配送时长越缩越短,如果没有大量线下门店,三只松鼠又要再次错失了时代的红利,天生就比量贩少去“快”,也就是便利性。
不仅要扩张,还要比量贩零食更多品类,甚至是多元消费场景,不局限于吃喝。
因为三只松鼠自救的核心在于从"流量购买"向"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
3
门店转型“生活馆”,三只松鼠能做成吗?
怎么去转型?三只松鼠似乎有自己的理解。
三只松鼠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累计新开门店407家,但同期关闭门店数量高达1139家,门店净减少732家。这一“开少关多”的调整直接导致线下门店规模大幅收缩,截至2024年年末,其线下门店仅余333家,相较于2021年年末1065家的规模,缩减幅度堪称剧烈。
而今年年初,三只松鼠共有296家店,6月末,门店数拓展至353家,其中关闭78家,新开135家。有个不一样的变化在于,三只松鼠在“偷偷”开设线上线下“生活馆”,并且在今年预计建立20家线下“生活馆”。
生活馆的核心逻辑,是“硬碰硬不如巧取胜”。量贩零食拼的是“多快好省”,主打一个即时满足的购物效率;三只松鼠的生活馆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把“慢下来”变成卖点,但并非不“快”的意思。
三只松鼠生活馆核心聚焦新鲜、现制品类,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高品质商品。门店上线1000+SKU,品类覆盖现制烘焙、饮品、熟食、米面粮油、冷藏冷冻、生鲜蔬果、日化洗护、零食及文创周边等。
馆内汇聚主品牌“三只松鼠”及“小鹿蓝蓝”“小鹿蓝蓝CARE”“第二大脑”“围裙阿姨”等多个子品牌,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这种场景化体验,刚好戳中了当下消费者“购物+社交”的双重需求,买零食不再是“速战速决”的任务,反而成了一种能分享、能打卡的生活方式。
章燎原表示,当商圈变小之后,信任和价值就会被放大。过去40年中国的零售,你可以理解为全是在做流量生意。不光是线上做流量,线上做得更极致,线下其实也是流量。沃尔玛、家乐福开个店,就是吃周边商圈的流量。一旦有更好的选择出现,生意立刻不好,这就证明你在做流量,因为你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顾客价值和信任。
而支撑起生活馆的核心,正是当下零售行业最稀缺的“信任”。量贩零食靠低价吸引消费者,但“白牌产品+简化包装”的模式,难免让部分人对品质打问号。三只松鼠多年积累的品牌基础,恰恰能在“信任时代”发挥作用。怎么把信任落到实处?
答案是“透明化”。
线下的实触感和观察感能更加直接触达客户,而且线下生活馆门店还能作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实现“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既保留了量贩零食的“便利性”,又叠加了体验优势。这种“线下造体验、线上做复购”的模式,刚好能解决三只松鼠之前“线上流量成本高、线下粘性弱”的痛点。
说到底,三只松鼠的门店转型,本质上是零售行业从“渠道竞争”走向“价值竞争”的缩影。量贩零食的崛起证明了性价比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会放弃对体验和信任的追求。
当“低价战”终有一天触及成本底线,能留住消费者的,必然是那些能提供情绪价值、建立信任连接的品牌。三只松鼠的“生活馆”,正是用场景和信任的组合,把自己从“零食卖家”升级成“生活方式服务商”。
三只松鼠这波转型能不能成功,关键不在于门店装修多精致,而在于能不能真正把“价值创造”落到实处,让消费者觉得,来这里不只是买一包坚果,更是享受一段惬意的时光、收获一份放心的品质。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只曾经的“零食顶流”,不仅能摆脱量贩零食的围堵,更能在“信任时代”里,重新跑出属于自己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