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今天咱们不聊菜品创新,也不聊品牌营销,来聊一聊看似微不足道、却每个餐饮人都踩过坑的话题:写错字。
先别急着否认,现在回想一下,自媒体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把餐饮品牌笨罗卜,写成了笨萝卜;厨师长们,你们是不是把蒜薹写成了蒜台;餐饮老板们,你们的餐厅外的菜牌上,是不是把酢辣椒,写成了炸辣椒……
从民国到现在,从后厨到前厅,餐饮人的手里谁还没几张写着“通假字”的菜单、没几份带着“拼音梗”的菜谱呢?
今天就让我们笑着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写错的那些字。
代代相传的“笔误”,
是餐饮圈心照不宣的默契
要是翻开老一辈厨师的手写菜单,那简直就是一本“错字集锦”。
老牌湘菜“五圆整鸡”写成“五元整鸡”,团圆变成了货币,还以为是一道只卖五块钱的特价菜。
“豆腐”写成“豆付”,付钱就能吃到的豆制品,逻辑上说得过去。“牛百叶”变成“牛百页”,牛肚本来就是一页一页的。
“中餐”写成“中歺”,摘取一部分,快。
“里脊”写成“里几”,瞬间速度提升数倍。
更有甚者“黄瓜”写成“王瓜”,我想大概出自“王婆卖瓜”。
还有“鳜鱼”写成“桂鱼”,现在桂鱼都成鳜鱼的别称了,不算是错的了。
时光流转,现在的餐饮人,错别字也在与时俱进。
长沙网红品牌“笨罗卜”,做新媒体的朋友们,看看自己是不是写成了“笨萝卜”。
一道“韭菜炒螺蛳肉”变成了“螺丝肉”或者“螺狮肉”,一个咬不动,一个保护动物吃不得。
“蒜薹”写成“蒜台”,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小编对这个“薹”也很陌生,至于蒜薹和蒜苗,你真的分清楚了吗?
餐饮老板们,你们的餐厅外的菜牌上,是不是把“酢辣椒”写成“榨辣椒”,“酢”有发酵的意思,“榨”是用榨汁机处理的,风味全无。
“蒜末”写成“蒜沫”,末是粉末,沫是泡沫,切蒜好像不要用水吧。
至于“吃饭”写成“呷饭”,纯粹是方言惹的祸,亲切是亲切,但外地朋友可能得猜一猜了。
为何餐饮人总是与错别字结缘
为什么餐饮人容易写错字,我们今天就来盘点几大原因。
第一是文化水平的小遗憾。餐饮人大多是靠手艺吃饭,年轻时跟着师傅学颠勺、辨火候,练的是手上的功夫,不是笔下的文采。
有些师傅连小学都没读完,遇到 “鳜”“薹” 这种笔画多的字,记不住也写不对,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学,代代传下来,错字反倒成了 “行话”。
第二是文字演变的小惯性。我国文字经历过几次演变,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过一批 “二简字”,“歺”“仃”“彐” 这些简化字在当时的菜单、台账上很常见。
后来国家规范了汉字,取消了二简字,可老厨师们写惯了,觉得这些字顺手,好认,改不过来。
第三个是方言影响的小习惯。“我们弗兰人,就是这么港的!”各地方言对餐饮用字的影响巨大。
比如湖南的“呷饭”,老板们觉得用方言更能体现当地特色和文化情感,你不能完全说它错,但在全国范围内看,就不够规范。
第四是独家秘方的小心思。早年有些老厨师怕自己的招牌菜配方被偷,写菜谱时故意把字写得潦草,或者用错字、简称代替。
这种“留一手”的心态,也让错别字和潦草字在后厨有了合理的生存空间。
对内无伤大雅,
对外还是要讲究规范
说了这么多,咱们餐饮人这些约定俗成的写法,到底该不该改?对此小编的观点是:分清场合,内外有别!
餐厅高峰期,大家忙得像打仗一样。
这时候,你在单子上写“豆付”,所有伙计都秒懂;餐厅外几百位客人等号时,服务员写上“滑溜里几肉”,厨师明白。
这种在长期协作中形成的“内部简写语”,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是团队默契的体现。
文字的初衷就是为了沟通,既然目的达到了,在内部完全可以宽容对待。
但是,一旦涉及到对客人的部分,比如菜单、海报、品牌名、外卖平台描述等对外场合,那就必须严谨、规范、统一。
一个错别字连篇的菜单,会让顾客觉得你的餐厅不专业、不细致,甚至怀疑后厨的卫生和管理水平。
“五元整鸡”真要是有顾客较真,非要五块钱点一整只鸡,你怎么办?
“耗油”要是让顾客以为是什么劣质油,岂不冤死?
尤其对于连锁品牌而言,标准化是生命线,出品要标准,服务要标准,文字应用同样要标准。
一个连基本用字都错误百出的品牌,很难让消费者相信其能够严格把控菜品质量。
餐饮人笔下的“错别字”,是行业发展的历史印记,是灶台烟火里生长出的独特文化,带着一份质朴的可爱。
我们理解它背后的原因,也怀念那份手写的温度。
但时代在进步,餐饮行业正在走向更加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的道路。把内部的“行话”留给高效的协作,把规范、准确的汉字,印在代表我们脸面的菜单上。这既是对顾客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