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巷口那家面馆时,总被一股勾人的咸香拽住脚步 —— 不是浓油赤酱的腻,是带着阳光晒过的干爽气,凑近了才发现,是灶上正炒着的外婆菜在 “作祟”。
深绿的芥菜碎泛着油亮,混着金黄的萝卜干、细碎的肉末,还有几粒红辣椒提色,没等端上桌,口水先漫了上来。点一碗手擀面,浇上两大勺外婆菜,筷子一拌,面条裹满油润的酱汁,连面缝里都藏着脆嫩的菜粒。
咬第一口就惊了:外婆菜不是软塌塌的口感,嚼着带点韧劲,萝卜干的脆、芥菜的鲜,混着肉末的油香,咸淡刚好,多吃几口也不齁。配着手擀面的筋道,每一口都是 “家常的踏实感”—— 像小时候外婆蹲在灶台前,用小铁锅慢炒的那碗下饭菜,没有复杂调料,却能让人连扒三碗饭。
吃到最后,连碗底的酱汁都舍不得剩,拌着最后几根面条扫干净。出门时跟老板聊,才知道这外婆菜是自家腌的,晒足了太阳,炒的时候只放了点猪油提香,难怪吃着这么 “正”。
吃到最后,连碗底的酱汁都舍不得剩,拌着最后几根面条扫干净。出门时跟老板聊,才知道这外婆菜是自家腌的,晒足了太阳,炒的时候只放了点猪油提香,难怪吃着这么 “正”。
现在每次路过,总忍不住拐进去,不为别的,就想再尝一口那口带着烟火气的 “外婆味”—— 毕竟能把家常腌菜做得这么勾人的面馆,真没几家。
如果你也爱这口家常咸香,下次来试试把外婆菜拌进面里,保证吃完还想再来一碗。
尤其到了秋冬,面馆里的外婆菜更显金贵。老板说霜降后的芥菜最适合腌菜,叶子厚、纤维韧,晒出来自带清甜。他总在秋末的晴天把芥菜摊在店门口的竹筛上,正午的太阳把菜叶晒得发蔫,傍晚收回来时,满院子都是菜香。腌菜时不用太多盐,只按比例撒上粗盐,用干净的青石砖压在陶缸里,等二十天,缸里的菜就会慢慢发酵出温润的咸鲜,掀开缸盖时,那股子香味能飘到巷尾。
有时候会打包一份外婆菜带回家,拌米饭、夹馒头,甚至炒鸡蛋都好吃。有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吃,朋友嗦完一碗面,盯着空碗问:“这外婆菜能买吗?想带点回去给家里人尝尝。”
现在这面馆的外婆菜,成了外地人的念想。早上赶时间的上班族会带一份外婆菜配馒头,放学的孩子会缠着家长来吃一碗外婆菜拌面。一碗面,一勺外婆菜,裹着烟火气,也裹着人心底最软的家常记忆 —— 原来最勾人的味道,从来都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藏在寻常日子里,像外婆的牵挂一样,踏实又温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