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又流传多个视频,声称泡水后的紫菜“撕不烂、嚼不碎、还有股腥臭味”,怀疑紫菜是用废旧黑塑料做的,让大家别去吃。
从视频来看,泡开后的部分紫菜确实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韧性,如果不了解紫菜,还真的能被吓住,别人一说恐怕就信了。其实这种像“塑料”的韧性,是紫菜的“天然属性”,是紫菜里的“琼胶”在搞鬼。“琼胶”是一种具有凝胶和持水特性的多糖物质,它是紫菜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层“柔软的铠甲”,在海浪拍打的自然环境中,紫菜能用它保护自己,而遇水泡发后,还会变得格外有韧性。
泡过水的紫菜(左)VS塑料袋(右)
图源:新华社发,宋为伟摄,侵权删
有人问了,那为啥我买的紫菜就不是这样的呢?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紫菜主要有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两个品种,品种不同,多糖含量、细胞壁结构和纤维素也不同,口感韧性自然有差异。
第二,紫菜也像韭菜一样,分为头茬和二茬,能多次采收。第一次采割的“头水紫菜”,藻体最细嫩,口感最佳,营养价值也相对更高。越往后采摘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琼胶等细胞壁成分就会积累越多,紫菜藻体就会变厚,那么硬度和嚼劲儿也上来了,口感品质就会差点儿意思。那些在视频中显得特别有韧性、像塑料的紫菜,很可能就是采收茬次靠后的紫菜,虽然品质稍差,但仍然是货真价实的紫菜,做不了假。
第三,还有一种“像塑料”的可能,那就是泡紫菜的方式不对。因为泡紫菜的水温是有讲究的,较高温度有助于多糖溶解,因此用温水或热水泡发更容易软化紫菜,口感也会更好。
图源:网络
紫菜被误认为塑料,以前不是没发生过。2017年,据说是“紫菜”最冤的一年。当时北京市食药监局曾对市场上随机购买的45个紫菜样品和3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专业鉴别,结果一目了然:紫菜拥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和丰富的蛋白质,而塑料袋断面致密,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自2014年截至目前,共抽检紫菜25次,25次合格,从未发现任何一例用塑料冒充紫菜的情况。
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搜索截图
最后我们再来算一笔经济账,我国紫菜养殖规模化程度高,紫菜本身价格就亲民,如果用塑料来仿制,回收、清洗、粉碎、再加工成紫菜,算算成本,谁愿意当冤大头?况且现在大众这么重视食品安全,一旦被查处,违法成本也很高,谁也不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所以,紫菜真不背作假这口锅!我们的眼睛要继续保持雪亮,做好不信谣不传谣!
农视点述评员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监审 | 杨 巍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