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非的核果到土耳其的海鲜,从伊朗的猕猴桃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樱桃干,这些“远在天边”的美食沿着丝路变为“近在眼前”。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25年“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会议获悉,中国海关总署与南非、白俄罗斯等10个国家新签署了14份合作协定书,新增15种次农食产品对华准入。
近年来,食品贸易成为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的贸易增长点。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比重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贸易额达9152.4亿元,同比增长2.5%。
“如何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在家门口也能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美味多元的食品,是我们和各国同行共同努力的方向。”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介绍,自2023年正式建立“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以来,我国已与有关国家签署农食产品准入类合作文件197份,进口农食产品核准注册企业超过42.8万家。
食品安全是跨越国界的民生话题,也是国际农业食品贸易的信任基石。“如今,泰国的榴莲13个小时便可运进中国超市,中国的冷水鲑鱼39个小时便可抵达印尼市场,这些合作举措为深化相关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扩大经贸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表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坦诚沟通、务实协作,“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共建国家的认可,也吸引了更多共建国家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共促贸易便利、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共享食品安全成果。
全球食品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食品安全必须靠全球治理来引领,让各国一起定规则、通信息、防风险。作为2025年“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会议的重要成果文件之一,与会各方共同发布了《共促贸易便利 共享食品安全上海宣言》,为深化“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促进贸易安全便利发展进一步凝聚了共识。会议期间,“丝路食安”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乌兹别克斯坦、玻利维亚等11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章程》,正式加入机制,机制成员国家达18个。
简化加工水产品、冷冻水果等11类低风险产品的准入要求,建立鲜活易腐食品绿色通道……近年来,“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取得多方面进展。
“安全是基石,需要各国一起夯基铺路、共同守护。”赵增连表示,建立“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的初衷,就是为进一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更广泛领域的同行在农食产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持续扩大农食产品跨境贸易规模、提升便利化水平。
从农场到餐桌,食品贸易早已跨越了山海,唯有全球治理才能实现“一处安全、处处放心”。孙梅君表示,中国海关将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深化食品安全治理务实合作,推动农食产品贸易更加安全便利,同时谋划好“一带一路”食品安全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真正把合作“规划图”转化为惠及共建国家民众的“实景图”,让全球消费者共享高水平食品安全治理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上一篇:霜降,餐桌没肉也要吃的5种“黄金菜”,滋补润燥,为入冬下基础
下一篇:真伪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