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开罗老城的小馆子坐下,服务员端上来的东西直接让我愣住了。一碗绿莹莹的浓汤,看着黏糊糊的,用勺子舀起来还会拉丝,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能吃?
后来才知道这是埃及人常吃的绿汤,本地人吃得可香了。老板看我迟疑,笑着用蹩脚的英语说“try”,还递过来一块刚烤好的小饼。说实话,闭着眼尝第一口时,意外地不难吃,带着点香草的清香,就是那质感,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奇妙。
埃及人对豆子的执念,我也是到了之后才真正见识到。早上出门买早餐,摊贩卖的小饼是蚕豆做的;中午点份国民美食库莎莉,底下铺的全是煮得软烂的小扁豆;就连晚上配面包的蘸酱,也是蚕豆和鹰嘴豆磨出来的。有次跟本地朋友吐槽“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吃豆子啊”,他反倒一脸不解:“不吃豆子吃什么?这可是最好的食物。”
你别说,这豆子还真不是随便吃的。朋友带我去乡下看他奶奶做饭,老太太蹲在土灶前,把晒干的蚕豆泡发好,再用石臼慢慢捣成泥,整个院子都飘着一股豆子的清香。她说这手艺是从她妈妈那里学来的,以前尼罗河泛滥的时候,庄稼都淹了,全靠存下来的豆子活命。原来这看似普通的豆子,藏着他们祖辈的生存智慧。
最让我头疼的是那次吃酿鸽子。端上来的时候看着挺精致,一只烤得金黄的鸽子,肚子鼓鼓的。我学着别人的样子咬了一口,结果里面的糙米差点硌着牙。正不知道怎么下嘴呢,邻桌的大爷看乐了,拿起自己的鸽子示范,先掰开头颈,再轻轻撕开肚皮,把里面的馅料倒在盘子里拌着吃。
后来才明白,这酿鸽子也是有讲究的。糙米里混着松子、葡萄干和香料,要提前腌渍好再塞进去烤,吃的就是这料足味浓的劲儿。不过我还是觉得麻烦,不如在亚历山大港口吃的海鲜痛快,刚捞上来的虾子简单烤烤,撒点盐就鲜得不行。
埃及菜总给人一种混搭的感觉。明明是阿拉伯风味的烤串,蘸料里却带着点意大利番茄酱的酸甜;库莎莉看着像印度咖喱饭,吃起来又多了层地中海橄榄油的清香。有次在餐厅吃着饭,突然发现隔壁桌摆着叙利亚的鹰嘴豆泥、希腊的沙拉和埃及本地的烤饼,老板说大家都这么吃,好吃就行。
真的,真的特别难忘临走前那次家宴。朋友的妈妈做了一大锅豆子饭,上面铺着一层烤得焦香的羊肉,还摆了盘切好的生洋葱。一开始我不敢吃生洋葱,阿姨硬是用手势比着让我试试,就着羊肉吃下去,辛辣里带着甜,居然意外地解腻。
以前总觉得埃及只有金字塔和神庙,谁能想到美食里藏着这么多故事。那些看似“奇怪”的吃法,其实都是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印记。就像那碗绿汤,那盘豆子,吃的不是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你们要是见到黏糊糊的绿汤,敢不敢尝一口?我反正现在想起来,还挺怀念那味道的。评论区说说你们见过最颠覆认知的美食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