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街头的煎饼摊前排起五小时的长队,当有人花 65 元买下一个煎饼却舍不得咬下第一口,这个看似寻常的民生小吃摊,已然超越了 “果腹工具” 的属性,成为城市街头一道流动的文艺风景。从社会学家的视角审视,“煎饼哥”(注:新闻中为女子摊主,此处 “煎饼哥” 为大众对创意摊主的泛称)的走红绝非偶然 —— 他以文艺为针,以匠心为线,将最接地气的煎饼摊织进当代人对 “日常生活美学” 的渴望里,这样的创新与用心,本就该收获市场与口碑的双重青睐。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煎饼是 “街头快餐” 的代名词:面糊摊开、打个鸡蛋、刷上酱料,三分钟出锅,核心功能是快速填饱肚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早已从 “生存型” 转向 “品质型”,尤其在成都这样兼具市井烟火与文艺气质的城市,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不再局限于 “果腹”,更追求 “审美体验” 与 “情感认同”。
煎饼哥的创新恰好踩中了这一消费转型的脉搏。他手中的煎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圆形薄饼,而是能变幻出卡通形象、花卉图案的 “edible art”(可食用艺术品)—— 或许是小朋友喜欢的佩奇,或许是年轻人追捧的动漫角色,又或是应景的节日图案。当食物拥有了 “颜值” 与 “个性”,它便从 “刚需商品” 升级为 “情感载体”:家长买的是孩子拿到煎饼时的惊喜笑容,年轻人买的是社交媒体上 “独一无二” 的打卡素材,老年人买的是 “街头也有精致活儿” 的新鲜感。五小时的排队时长、65 元的客单价,本质上是人们为 “审美体验” 支付的 “情感溢价”,也是消费市场对 “民生文艺化” 的主动投票。
长久以来,“文艺” 似乎总与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绑定,被贴上 “高雅”“小众” 的标签,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菜市场隔着一层无形的墙。但煎饼哥的实践,恰恰打破了这层边界 —— 他将文艺创作从 “殿堂” 拉到 “街头”,用最朴素的食材(面粉、鸡蛋、酱料)作为画布,以竹签为画笔,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以极低的门槛(65 元虽高于普通煎饼,但远低于艺术品价格)接触到 “文艺”。
这种 “文艺下沉”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正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文化资本” 不应只被少数人垄断,当文艺走进日常生活,它便成为一种 “普惠性资本”:煎饼摊前的排队人群,不分年龄、职业、收入,都能因一个精致的煎饼产生 “审美共鸣”;路过的行人哪怕不购买,也会因摊位上展示的 “煎饼作品” 放慢脚步,感受到市井生活里的诗意。这种 “无差别” 的文艺体验,让民生场景不再只有 “烟火气”,更多了 “文艺味”,也让 “艺术为人民” 从口号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
在 “快节奏、高焦虑” 的当代都市,“速食文化”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卖 30 分钟必达,短视频 15 秒抓住眼球,就连人际交往都有时常 “快餐化” 的倾向。而煎饼哥的煎饼摊,却以一种 “反快节奏” 的姿态走红 —— 一个定制卡通煎饼需要十几分钟制作,顾客愿意排队五小时等待,这种 “慢” 恰恰击中了人们对 “慢生活” 的向往。
更重要的是,煎饼哥的创作里藏着 “温度”。与机器生产的标准化食品不同,他的每一个煎饼都是 “手工定制”:根据顾客的需求调整图案,在制作时专注地勾勒线条,甚至会和等待的顾客聊聊图案的灵感。这种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数字化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当顾客拿到印有专属图案的煎饼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 “被重视”“被看见” 的情感满足 ——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 “舍不得吃”:因为这个煎饼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份承载着匠心与温度的 “小确幸”。
煎饼哥的走红,不是 “流量炒作” 的偶然,而是社会对 “日常生活美学” 需求的必然。他用一个小小的煎饼摊证明:文艺不必 “高高在上”,民生也能 “精致有趣”;只要肯用心,肯创新,哪怕是最普通的街头小吃,也能变成打动人心的 “文艺品”。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煎饼哥的实践为民生经济的创新提供了启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同质化” 的商品终将被淘汰,而那些能注入文化内涵、传递情感温度的产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 “煎饼哥” 出现 —— 他们可能是卖包子的摊主,可能是开面馆的老板,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他们能将 “文艺” 融入 “民生”,用 “匠心” 打动人心,就活该被市场偏爱,被大众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