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一家早餐店已是灯火通明,店主赖建良和妻子正在灶台前忙碌,漏勺在滚烫的汤锅中起落,香气在街巷间弥漫。
“汤底是关键,至少要熬两个半小时以上,味道才够醇厚。”赖建良说。二十二年的坚持,为的就是保证每一碗米线都传递着地道老味道。
赖建良烹饪小锅米线。蒋竺航摄
今年59岁的赖建良是河口本地人,2002年,他与妻子将所有积蓄全部投入到开办早餐店上。但仅凭早餐店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开销。为了提高收入,同年,赖建良又在早餐店旁隔出一半,销售零食、饮料等副食,并向河口县烟草专卖局提出许可证办理申请,通过核准后成为了零售户。
由于缺乏经验,店内商品陈列摆放凌乱,再加上早餐时段客流量相对集中,夫妻二人常常一边要忙着煮米线、招呼客人,一边还要在杂乱的货架中翻找商品,服务效率不高。
河口县烟草专卖局的片区客户经理在了解情况后,围绕商品陈列和库存管理、提升店面形象等方面为小店量身定制经营方案,“我们经常忙着煮米线、收桌子,又要招呼顾客购买商品,两头都搞不好。”赖建良说。
客户经理到店拜访时,留意到夫妻俩的早餐店品类较为单一,于是结合早餐店人流集中的优势以及河口本地饮食偏好提出建议——在原有米线之外,引入越南小卷粉这一特色小吃,满足食客多样化需求。
赖建良制作的越南小卷粉。蒋竺航摄
新增的越南小卷粉很快受到了食客们的欢迎,也为小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提升。“小卷粉的毛利率比米线要高一些,而且很多客人都会搭配着点。”赖建良算了一笔账,原来单卖米线时,人均消费在8元左右。现在超过六成的客人都会选择“米线+小卷粉”的组合,客单价提升到了14-20元。这样算下来,每月就能增收近4000元,旺季时甚至能翻一番。
二十二年的坚守,这间小店撑起了赖建良夫妇整个家,将儿子拉扯长大,如今已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这家小店也成为许多在外打拼河口人抚慰乡愁的“家的味道”。
天色渐明,食客络绎不绝。灶台上汤锅咕嘟作响,夫妻俩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温暖着一个又一个清晨,“我们想一直守着这个小店,守着老味道,直到再也做不动为止。”赖建良笑着说道。(蒋竺航)
来源:红河州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