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年度优秀住宿导师张展翔
张展翔 Johnson
逸夫书院全人成长导师
D栋5楼住宿导师
他自称是“脑洞大内心丰富的i人”
却在与学生的一次次真诚靠近中
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引路人”
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到资深辅导员,再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逸夫书院的全人成长导师、住宿导师,他将专业与热忱融入日常,以“全面、细致、陪伴”为信条,守护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缘起:从“意外”获奖到
“心之所向”
祝贺张展翔老师于2025年8月获评2024-2025年度优秀住宿导师!
Q&A
请问您得知获奖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A:很开心,但也有些意外。我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名住宿导师的本分,做好日常的陪伴与引导。这份荣誉,更像是对 “平凡的用心”的一种肯定。
2025 Summer
理念:全人成长的“陪伴者”
Q&A
在住宿导师(Tutor)的工作中,您遇
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A:对我而言,最初的挑战源于自身性格 —— 我本身偏社恐,面对众多学生时,很容易产生压力,担心无法顺畅地与大家建立连接。但在后续工作中,当我逐渐了解到每个学生背后的困惑:可能是学业上的瓶颈,也可能是生活里的迷茫,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其实非常期待有人能主动走近、倾听他们的心声。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突破自我舒适区,主动发起约谈、耐心倾听。渐渐地,信任建立了。这段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沟通,始于真诚的靠近。
Q&A
您如何理解“全人成长导师”的工作?
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A:全面、细致、陪伴。我们的目标是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不仅关注学业,更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心理状态,陪伴他们逐步成长,最终实现与社会的顺利衔接。
Q&A
您作为Tutor和Mentor的核心理念或
信条是什么?
A:我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我希望引导他们用知识与真理丰富自我,最终塑造独立的人格与价值观,能够坚定地做自己。
Q&A
在工作中,您有哪些特别的工作方法或
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生?
A: 我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三个词:耐心、主动、真诚。
耐心,在于循循善诱,捕捉他们话语中的“关键词”,理解真实诉求。
主动,是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支持就在身边。
真诚,意味着打破模板化的交流,让每一次对话都顺势而谈、有温度、有回响。
Q&A
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选择成为
全人成长导师?
A:这和我本硕攻读应用心理学的经历密切相关,我一直向往能与学生深入交流的导师工作。
后来从原单位来到港中深,我被这里国际化的开放活力和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色所吸引。这个环境与我之前的留学经历非常契合,让我感觉更能施展所长。我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专业能力和生活经验,真正帮到同学们,这是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的目标。
Interview
2025 Summer
方法:真诚,是唯一的技巧
Q&A
开学初期,新生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A:新生通常目标感很强,但也容易因急于求成而产生焦虑,比如过早、过度地担心实习或升学。我常提醒大家:有目标是好事,但成长是渐进的过程。不必让未来的焦虑淹没当下的时光,做好当下的事情,往往能走得更稳更远。
Q&A
面对众多背景各异的学生,您如何实现
个性化指导?
A:关键在于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会在一对一谈话中留意他们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打开话匣子。同时,我也会提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注重收集信息,建立一个小型“信息库”,以便在学业或生涯规划上提供更贴切的建议。我希望学生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按模板走流程,而是真正在为他们思考。
Q&A
与国际学生沟通时,您如何化解文化
差异带来的挑战?
A:我发现,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戒备。国际学生通常对隐私更敏感。因此,我在对谈中会格外注重建立安全感:先征求对方同意,从日常兴趣等轻松话题切入,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信任,是一切深度沟通的前提。
Q&A
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您有哪些专业
上的建议?
A: 我认为,坦诚、直接地沟通是第一步,不要回避问题。我的处理大致遵循三个原则:
准确评估:通过坦诚的交流,关切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与想法。
给予支持:明确地告诉他 “你不是一个人” ,我们会陪伴他一起面对。
持续共情:最后,用耐心的倾听和理解,慢慢地化解他心中的困扰。
Interview
感悟:在陪伴中,见证成长
Q&A
工作中最让您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刻
是什么时候?
A: 我想分享一个关于一株小植物的故事。有一位同学让我印象深刻,他线上聊天很活跃,但线下见面时却非常沉默。直到有一次,他主动向我倾诉了宿舍里的小矛盾,我们一起通过调解解决了问题。从那以后,他仿佛豁然开朗,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后来教师节,他特意从老家带来一株小植物送给我。那个瞬间我深深感到,作为导师,我们种下的善意与陪伴,最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在生活中悄然开花。
Q&A
您认为和学生保持怎样的距离是
最合适的?
A:我希望以“益友”的身份陪伴,用接近同龄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同时,也始终保持适当的边界感。
在关键问题上,我会从朋友的角色切换回来,给予善意的提醒,甚至严肃的告诫。我认为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尊重,但不放纵;亲近,却不失原则。
Q&A
Tutor工作事务繁杂,您是如何平衡工作
与个人生活的?
A:坦白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空间高度重合,是很难分开的。但反过来想,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