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美食文化之旅
创始人
2025-10-17 02:44:12
0

站在黄河岸边的陕州,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北面与山西隔河相望,这座有着 2400 多年历史的小城,不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孕育出一道道让人难忘的特色美食。从清晨街头的糖糕香气,到节庆时酥脆的麻花,再到红白喜事上必不可少的十碗席,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这些美食就像黄河的浪花,在岁月中不断翻涌,既保留着传统的根脉,又吸收着时代的养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味觉纽带。

水花佛手糖糕:甜蜜的历

史传承

清晨六点半,任桃昌的早餐店已经飘出了糖糕的香气。这位从 1986 年就开始制作水花佛手糖糕的手艺人,如今是这门手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每天能做四百到五百个,九点半就卖完了。" 老任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种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吃,是清末民初陕州四大名吃之一,金黄色的表皮上堆叠着如同黄河浪花般的褶皱,薄如蝉翼,状如佛手,轻轻一咬,外酥内软,玫瑰的甜香便在口中弥漫开来。

制作糖糕的过程就像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优质面粉、白糖、红糖、冰糖,再加上黑芝麻、核桃仁、桂花酱和青红丝,这些简单的原料在老任手中变成了艺术品。他说每年端午和春节是最忙的时候,一元钱一个的糖糕,一年能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对许多在外的陕州人来说,这口甜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份对家乡的思念。有位常年在外的游子每次回来,都会特意早起,就为了买上几个刚出锅的糖糕,"这味道,走到哪都忘不了。"

大营麻花:百年酥脆的美味

"掉在地上就拾不起来",这句当地俗语说的就是大营麻花。这种起源于明代晚期的小吃,因出自陕州区大营镇而得名,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陕州城里,"老刘大营麻花店" 的招牌格外醒目,店主刘和平被称为 "麻花大王",与麻花打交道三十多年,手上的老茧记录着他与这门手艺的深厚缘分。

走进店里,刚出锅的麻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尺余长的麻花色泽金黄,棱角分明,拿在手里轻轻一碰就能感觉到它的酥脆。传统的大营麻花以咸味为主,但老刘并不满足于此,这些年他陆续开发出甜、五香、麻辣、巧克力等多种口味,甚至还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 "夕阳红" 麻花。每年入冬后,店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元旦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年轻人口味多,咱也得跟着变,但老味道不能丢。" 老刘一边翻动着油锅里的麻花一边说,眼神里满是对这门手艺的执着。

1960 年周总理视察三门峡时品尝过大营麻花,风趣地说:"这麻花没有牙的人也可以吃噢。" 这段佳话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如今,大营麻花已经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待客馈赠的佳品,更成了陕州文化的一张名片。

陕州十碗席:地方特色的盛宴

在地坑院的穿山灶前,贠石让正忙碌着准备十碗席。这位地坑院民俗专家兼作家,同时也是十碗席的忠实守护者。"在陕州,红白喜事要是没有十碗席,那可不行。" 他言语间透着对传统习俗的重视。这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宴席,曾在 1901 年迎来过特殊的食客 —— 慈禧太后和德宗皇帝从西安回銮北京路过陕州时,当地官员以十碗席进献,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十碗水席,十全十美。"

十碗席的魅力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七热三凉一汤的搭配,土猪肉、萝卜、白菜、豆腐、粉条这些寻常食材,在厨师的手中变成了红烧肉、小酥肉、蒸焖鸡块等一道道美味。最神奇的是烹制这些菜肴的穿山灶 —— 一个灶台七个灶眼,根据不同菜品的火候需求依次排列,柴火的热量被充分利用,无论多少客人,都能随时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十碗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十碗菜按 "大烧小烧,上珍下带;左红右白,两头凉菜" 的规矩摆放,不仅好吃,还好看。在地坑院这个被誉为 "地下四合院" 的独特建筑里,品尝着用穿山灶烹制的十碗席,仿佛能感受到四百年来陕州人的生活气息。2011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十碗席,正是这文化遗产中最有味道的一部分。

其他特色美食:多元的味觉体验

陕州的美食版图上,还有许多不容错过的味道。面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小吃,是黄土地人祖祖辈辈的传家美食。酥脆香甜,耐于保存,不仅养胃开胃,还是远行时的好干粮。在老陕州文化旅游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制作各种口味的面豆,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他们把传统面豆做成了小包装,既方便携带,也更受年轻人喜爱。

而位居 "陕州四大名吃" 之首的糟蛋,则是另一种时间的味道。自清光绪二十七年开始生产,距今已有百年历史。选用鸡蛋和黄酒酒糟,经过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酿制而成,蛋心呈红黄色细腻糊状,没有硬心,蛋香、脂香、酒香融合在一起,风味独特。传承人朱发明的酱菜厂里,几口大缸整齐排列,上面盖着干净的白布。"这些缸要放在院子里,经过日晒雨淋,吸收天地精华。" 朱发明对传统工艺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糟蛋里,有阳光的味道,也有雨水的味道。"1940 年,陕州糟蛋在全国农工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佳品,如今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陕州美食文化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陕州新春灯会等文旅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品尝地道的陕州美食。十碗席和穿山灶亮相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3》后,更是让陕州美食声名远扬。老陕州文化旅游公司顺势推出了 "老陕州" 品牌系列产品,从麻花、面豆到糟蛋、白酒,让这些传统美食走出了陕州,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传统美食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像陕州糟蛋这样的传统美食,由于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产量有限,知名度还不够高。朱发明就常常发愁:"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既要守住传统,也要懂得创新。" 任桃昌的糖糕店虽然生意不错,但他也担心,现在的年轻人愿意早起学做糖糕的越来越少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当地政府通过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方式,为传统美食的传承保驾护航。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回到家乡,用新的理念经营传统美食。他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包装设计,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夕阳映照下的陕州城,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各种香气 —— 糖糕的甜、麻花的香、十碗席的醇厚、糟蛋的绵长。这些味道,是陕州人的生活记忆,也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抹亮色。正如黄河奔流不息,陕州美食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用独特的风味讲述着这座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你... 朋友们好呀,最近有人打算去安徽玩吗?一提到安徽,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黄山那里的日出云海景象。记得小时...
安东强:广东外贸制度这样演进 ... 10月15日下午,“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同主题系列讲座第一讲开讲。 在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
萝卜辣评|“野生景点”走红之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雪婷 近日,潍坊临朐的紫草岭高山、黄土地等未经正式开发的“野生景点”,凭借原始...
理想华莱以科技创新引领黑茶产业... 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与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云南省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于2025年10月在普洱市举...
河北面食的智慧:一碗家常炒饼的... 在河北这片朴实无华的土地上,面食是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Beyond 声名在外的驴肉火烧,有一种更...
大庆市和谐家庭促进会开展“粮食...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为深入贯彻“杜绝餐饮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号召,10月15日下...
张家界旅游必去十大景点:全景解... 提及国内能让人 “一眼沦陷” 的自然景观,张家界必然占据重要席位 —— 这里的石英砂岩峰林如千军万马...
2026年港澳台人士去新疆旅游... 茫茫西域,准备启程,这些通关文牒一样都不能少。 新疆,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广袤土地,以其壮美...
原创 难... 【文化暗战启示录】当韩流资本在中国织就一张看不见的网 荧屏上的文化挑衅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个在《暴...
秋天是喝小青柑的季节,但家里存... 小青柑是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皮的结合,而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皮都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那么小青柑是不是越陈...
干锅花菜,用家庭小火也能做出酒... 要说有什么菜能让我心甘情愿放弃外卖,干锅花菜绝对排得上号。那份带着焦香的锅气,脆嫩又入味的口感,配上...
原创 山... 朋友们,今天我要为山药正名!这个被我们长期"蒸"视的食材,其实是个隐藏的早餐魔法师。别再让山药在蒸笼...
陕州美食文化之旅 站在黄河岸边的陕州,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北面与山西隔河相望,这座有着 2400 多年历史的小城,不仅...
秋日美学顶格!大宁公园游园会来...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当秋风为城市染上金黄,静安大宁公园也迎来了一年中的诗意时刻。...
老字号守正焕新 新潮牌创新溯源... 在南京,糕点从不是简单的零食,而是承载几代人味觉记忆、串连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南京糕点品...
超级下饭的8道家常菜,做法简单... 在忙碌的生活中,一顿美味又下饭的家常菜总能瞬间治愈人心。今天就为大家带来 8 道超级简单易学的家常菜...
霜降将至,这8宝抓紧吃!养胃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初霜出现。在这个时节,饮食养生至关重要。以下为您介绍八...
这8道家常菜,简单好做,常吃胃... 在忙碌的生活中,家常美食不仅是饱腹的佳肴,更是温暖人心的存在。今天为大家带来八道简单好做的家常菜,常...
“秋季不补,冬季受苦”!8道美... “秋季不补,冬季受苦”,随着秋天的脚步悄然来临,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着变化。此时,合理...
如此城市|“好的城市”是造出来...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特展今年上半年于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通过九个主题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