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嬴横眉
近日,习酒推出了“精酿习酒”,对于行业,上新产品也没有什么稀奇的,重点是明文告知可以“先货后款”,这是引发行业热议的焦点。
“精酿习酒”统一定价198元/瓶,贯穿从出厂到零售的所有环节,也就是说一竿子到底就是这个价格,并采取“先货后款”与“佣金制”的全新合作模式。
先货后款、佣金制……直击当下白酒行业高库存导致的流动性困难、价格倒挂导致的盈利预期降低两大痛点,可谓颠覆了白酒行业。
与此同时,“精酿”的概念被从啤酒领域引入更讲究酝酿的白酒领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这种营销模式上的区别对待、产品定位上的刻意区隔,又引发了习酒体系“同门相残”的可能,那么“精酿习酒”的横空出世,到底是对行业的大胆颠覆?还是对自身的致命一击?
首先,不得不说“精酿习酒”在营销、代理模式上的创新,是基于整个白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来,是针对行业痼疾的精准切入。
统一售价、先货后款、佣金制,这种有别于传统“吃差价”的代理模式的引入,在理想状态下,可根本性杜绝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窜货、乱加价等行为,保障厂家塑造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价格秩序。
毕竟,窜货、乱价、高库存已经成为压垮经销商信心的重担。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9家白酒上市企业总计396.12万吨库存酒,其中,成品酒49.13万吨,半成品(含基酒)346.99万吨,其价值测算达到近8000亿元。
说回习酒自身,也面临着主力产品价格倒挂、库存高企的困扰。被塑造为千元酱酒标杆的君品习酒,如今早已失守千元价格带,而一度上探600元价格带的窖藏1988,如今已经跌到了300元区间。
在各个省区市场,习酒也普遍面临着经销队伍不稳、库存产品过多的压力。
在经销商库存高企、消费需求萎缩、流动性不足的当下,统一售价、先货后款、佣金制,等于给经销商吃了一颗“不压款、不压货”的定心丸,让经销商放心入货,安心销售。而“佣金制”则同动销挂钩,强化了流动性。
不过,看似解决行业痛点的模式也同样存在着痛点。
“佣金制”将经销商盈利与动销捆绑,且兑现相对滞后(账期未明)。与传统差价模式相比,经销商少了钱款即时拿在手里的快感,只能等到月末、季末、年末……等待兑现的经销商如同脖子被捏住的鸬鹚,只待主人的施舍。
“先货后款”模式看似解决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不压货不压款,但在实际操作中,货物的仓储、转运、上柜……一系列环节,仍有不小的成本在。
其次,引入“精酿”概念,固然可以与原本固化的市场做出区隔,但也难免会让同门兄弟相形见绌,更产生内斗和消耗。
为何叫做“精酿”?据称“精酿习酒”由习酒专家团队精选不同年份的老酒和优质基酒小批量勾调、精心打造而成,因而谓之“精酿”——这似乎与大规模生产的酱酒产生了区隔。
不过,在“酱酒热”中,关于大曲酱酒“12987”工艺流程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既然标准化酱酒产品的酿造流程都如此复杂、考究、耗时甚久,那么“精酿习酒”的“精”又体现在何处呢?
若以小批量的勾调作为“精酿”的理由,那么198元身价的精酿习酒,又该如何面对售价超300元、600元的窖藏1988、君品习酒这两个老前辈呢?是否这两款老产品,更应该精上加精?
但放眼这两款产品高企的库存,又该如何讲透“小批量”这个故事呢?
且放过习酒门内窖藏1988、君品习酒这两大台柱子,198元的统一售价,又恰与金质习酒、银质习酒等同门相似。
那么小批量勾调、先货后款的这款新品,又该如何面对先款后货、积压成堆、价格不稳的同门师兄弟呢?君品、窖藏的经销商是不是也要求“先货后款”,也要“佣金制”(要命的是严重倒挂的价格,佣金从哪里来?);负责其它产品销售的营销人员如何考核先款后货和先货后款两个不一样的政策那???
习酒高层是否已经想好了对策。
更为严重的是,快消行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先款后货被习酒一铲子挖下去,这个信任墙会不会倒塌?习酒会不会成为行业公敌?
当守着如山一样库存的习酒老经销商们,红着眼睛看向喜滋滋、零压款就拉回新货的同行,会不会把对方门头上的“习酒”二字,看作是插向自身胸口的一把刀呢?
“精酿习酒”或许可以成为助力企业摆脱行业痼疾与痛点的一大利器,但也可能,会成为摧残自身的利刃,或是行业的催泪“炸弹”!
上一篇:铁犁盘酒丨双节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