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禁酒令实施后的首个旺季,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成为观察白酒行业的关键节点,然而整体表现不容乐观。
综合我走访多位超商、大商的调研结果来看,市场动销同比普遍下滑20%以上,这一数据得到多方渠道证实。下滑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宏观经济疲软与禁酒令等政策持续影响,导致旺季未能有效去库存,不仅压制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业绩预期,更造成经销商亏损面扩大,直接影响明年开门红政策执行。
危中有机。节前头部酒企果断挺价,推动批价止跌回升,稳定了市场信心。同时,行业策略正发生重要转变——从依赖B端压货转向深耕C端市场,通过减少渠道库存、加大消费者投入来提升开瓶率。
“危”与“机”交织下,白酒行业正步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企业的应变能力将决定未来格局。
1
危局显现
动销普降20%
刚刚过去的“双节”,整体遇冷虽在预料之中,但各价位、区域与品牌间的分化程度却远超预期,除茅台、五粮液动销表现相对稳健外,其他品牌普遍承压。
从价格带看,除个别头部品牌的大单品以外,多数品牌呈现下滑——无论是千元以上高端、300–800元次高端、100–300元中高端,还是百元以下大众价位,动销普遍疲软。
场景方面,大众宴席仍具韧性,表现略超预期,江苏、河南、四川等地甚至实现正增长,家宴需求有所提升;高端礼赠市场在节前略有回暖,动销大致持平至下滑20%不等;次高端商务团购仍未见好转,普遍下滑超过30%。
分地区观察,部分市场下滑幅度超过30%,对依赖宴席渠道的酒商冲击显著。乡镇市场同比下滑约15%–25%,县级市场普遍下滑8%–13%。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稍好于预期,河南、山东动销虽双位数下滑,但部分终端出现补货;四川动销下滑近20%,略优于节前判断;湖南、江苏下滑20%以上,符合预期;安徽则下滑20%–30%,略低于预期。
如果说中秋与国庆旺季是观察白酒行业走势的关键窗口,那么今年窗口所呈现的景象,无疑揭示了一场深刻而残酷的行业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价格带产品冷暖不均,也表现为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冰火两重天。
2
深层危机
四大困境冲击行业根基
整体来看,“旺季不旺”带来的“旺季去库存失败”将直接压制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业绩,“经销商亏损面持续扩大”将削弱渠道信心,影响明年酒企“开门红”政策的顺利执行,“中小酒商加速出清”则意味着市场份额正以残酷的方式向龙头集中。
这一系列现象,共同指向了行业底层逻辑正在遭遇的四大结构性危机:全价位段失守,行业基本面受挫;宴席市场萎缩,核心消费场景塌陷;县乡市场疲软,下沉增长模式失灵;电商渠道冲击,价格体系与利润遭侵蚀。
为何传统销售旺季却遭遇市场寒流?我认为,白酒行业正同时面临政策余波、周期错位、经济压力与理念变迁四大因素的共同挑战。
政策环境:禁酒令持续抑制消费。
2025年初禁酒令升级,显著压缩了政务与商务白酒消费。作为政策升级后首个消费旺季,今年双节酒水动销明显受抑。目前市场主要依赖婚喜宴等刚性需求支撑,商务礼赠及高端聚饮场景恢复缓慢,部分区域消费频次与档次明显下滑。
行业周期:基数效应放大下滑幅度。
2024年第二季度白酒消费处于低谷,低基数使当年中秋回升明显。而2025年同期基数较高,导致今年双节消费增速对比下滑更为显著。面对此局面,多数酒企策略重心已从“保价”转向“促动销”,积极拓展消费场景与渠道资源。
宏观经济:全球下行压制消费意愿。
根据康波周期理论,2020–2031年处于全球经济长周期下行阶段,其影响直接传导至白酒需求。企业盈利预期减弱导致商务活动频次下降,冲击中高端白酒核心市场;居民收入预期谨慎则压缩非刚性支出,影响中端白酒的家庭与聚会消费。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关税与流通成本上升,也为白酒出口带来挑战。
消费变迁:理念转变与场景分流双重冲击。
根据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第五消费时代》的分析,社会正从物质占有转向追求内心充实与可持续体验。双节期间,尽管出游人次达8.88亿,但人均日消费仅113.88元,同比下降12.98%,消费重心明显从商品转向服务领域,直观地体现是年轻人"帐篷旅行"兴起,消费者将预算更多投向旅游体验,直接冲击白酒的传统社交需求。
综上可见,白酒行业当前面临的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由政策、周期、宏观经济和消费理念四重因素叠加引发的深层结构调整。这四大危机彼此交织、相互强化,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转变:白酒行业过去依赖政务消费、渠道扩张与价格普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此次“双节遇冷”是一次深刻的压力测试,它既暴露了行业传统路径的脆弱性,也倒逼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与韧性。唯有正视这场结构性变革的本质,方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找到新的生存逻辑与发展方向。
3
危中见机
价稳与战略转向
尽管当前白酒市场的寒意尚未完全消散,但一系列源自市场深处的积极变化,正如同冰层之下传来的清脆裂响,预示着格局生变的前奏。这股暖流主要体现在价格、策略与周期三个核心维度。
价格企稳是市场信心的压舱石。
中秋国庆前夕,以飞天茅台、第八代五粮液为代表的头部酒企展现出坚定的“挺价”决心,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渠道与价格管控措施,成功遏制了批发价格的持续下行趋势,并推动其实现止跌回升。这一关键举措,迅速稳定了经销商体系的恐慌情绪,重振了渠道信心,为整个市场的稳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定价锚点。
酒企正进行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主流酒企已果断将战略重心从过去向渠道端(B端)压货,全面转向“All in C端”——即全力争夺终端消费者。
具体表现为:主动减轻渠道库存压力,并将市场费用直接投向终端品鉴、宴席促销、开瓶有奖等能够直接拉动消费的活动。这种“减少压货、增加开瓶”的策略转变,旨在真正激活终端动销,让货品在消费环节实现“软着陆”,为行业的健康复苏奠定坚实基础。
行业周期显示市场拐点已初现。
白酒行业正逐步走出渠道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的最艰难“渠道煎熬期”,转而进入酒企利润承压,主动调整策略“企业煎熬期”。这一转换意味着市场矛盾的核心正在转移。
中秋国庆作为年度最重要的销售旺季,极有可能成为行业关键的“报表-动销”拐点,即企业财报数据与终端实际动销情况开始趋向一致,行业有望步入一个虽然增长放缓但更加真实、健康的新发展阶段。
4
转危为机
渠道商的四大突围策略
面对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渠道商需转换经营思路,从“坐商”变为“行商”,通过精细化运营穿越周期。具体建议如下:
坚守现金流,优化库存结构。
将现金流安全置于首位,审慎评估库存水平。优先将资源向“批价稳健”的名酒核心单品与“高周转”的国民口粮酒倾斜,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品组合。
发力新零售,捕捉增量市场。
积极拥抱“即买即饮”消费趋势,全面接入美团闪购等即时零售平台。此举不仅是拓展增量渠道,更是提升客户服务半径与响应速度的关键。
深耕宴席场景,锁定确定动销。
将宴席市场作为动销基石,主动整合酒厂资源,如酒鬼酒的婚宴政策,精细化开拓本地婚宴、寿宴、企业团宴等场景,将流量转化为稳定销量。
前瞻布局新品,审慎评估新模式。
密切关注酒企战略新品,如精酿习酒、低度汾酒,它们常承载着品牌未来方向与市场投入。对于“先货后款”“佣金制”等新模式,需在评估利润空间与资金风险后,选择性参与。
凛冬已至,春山可望。这场双节压力测试,既暴露了行业传统路径的脆弱性,也催生了价稳、转向、深耕C端的积极信号。它宣告了依赖政务消费与渠道压货的旧增长模式终结,开启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真实开瓶率为导向的新竞争时代。
前方的调整之路依然严峻,但危与机从来相生相伴。唯有那些果断告别路径依赖、勇于重构经营逻辑的企业与渠道商,方能在这场深度洗牌中淬炼出更强的韧性,于行业新周期里抢占先机。白酒行业的下一程,将是价值回归与理性繁荣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