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里红汤翻滚,桌上一盘接一盘地端上来,肥牛卷、肥羊卷轮番上阵,肉片薄得能透光,一涮就变色,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可去超市转一圈,咋就没见个“肥猪卷”呢?猪肉不是咱中国人吃得最多的大宗肉类吗?年年消费量几千万吨,家家户户顿顿离不开,怎么到了火锅这地界儿,反倒连个名分都没有?
咱们先说说“卷”到底是啥玩意儿,你在火锅店看到的肥牛卷、肥羊卷,大多数可不是一头牛或一只羊身上直接切下来的整块肉再卷起来的。它们其实是经过工业化分割、拼接、冷冻定型后的调理肉制品。
特别是市面上那些价格亲民、纹理均匀的“雪花卷”,基本都是用碎肉边角料通过低温重组技术压制成圆柱形,再横切成薄片。这种工艺能让原本卖不上价的部位实现“华丽转身”。
牛肉和羊肉因为肌理分明、脂肪分布相对可控,尤其是谷饲育肥的牛羊,容易形成大理石纹路,冻硬之后切片不易散,下锅一涮,口感嫩滑,视觉效果也好看。
而猪呢?猪的脂肪分布跟牛羊根本不是一个路数。猪的肥膘往往成层状堆积在皮下,厚实、松软,缺乏筋膜支撑。
你把一块五花肉冻成坨去切片,稍微一解冻就软塌塌地瘫在盘子里,根本立不住形。别说卷了,能完整不碎地摆上桌都不容易。这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原料本身不配合。
中国人吃猪肉,讲究的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但这个“肥”指的是炖煮后化开的油润感,比如红烧肉、梅菜扣肉,靠长时间加热让脂肪融化,渗透进瘦肉里。可火锅讲究快烫快熟,三五秒出锅,追求的是鲜嫩爽滑。
猪肉在这类短时加热场景中极易变柴,尤其是瘦肉部分,蛋白质遇热迅速收缩,口感干涩。而牛羊肉的肌纤维结构更细密,耐高温能力稍强,哪怕烫久一点也不至于立马老得咬不动。
再加上国人对猪肉的腥臊味比较敏感,哪怕处理得再干净,涮几片生猪肉在公共锅里,那股子味道还是容易引发邻座皱眉。相比之下,牛羊肉自带一种“草原清香”,哪怕有人吃不惯,至少不会被普遍认为是“异味”。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有企业尝试推出冷冻猪里脊卷或者梅花肉片,市场反响始终平平,消费者买回家一看,“这不就是生五花片嘛”,心理上就先打了折扣。
肥牛卷这个概念,最早是从日韩料理传入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日式寿喜烧和韩式烤肉的流行,预切冷冻牛肉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当时这玩意儿可是高档食材的象征,一盘能卖几十块。
后来国内屠宰加工能力提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肥牛卷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肥羊卷则是北方游牧饮食文化的延伸,内蒙古、宁夏等地自古就有手切羊肉涮锅的习惯,机械化切卷只是把传统做法标准化了。
可猪肉呢?咱们吃猪肉的方式早就定型了,回锅肉要炒,饺子馅要剁,白切肉得煮,烤乳猪得整只上。没人从小看着大人把生猪肉片摆在火锅边上等着涮,这种食用场景缺乏文化根基。
消费者潜意识里就觉得“猪肉就得做熟食”,冷鲜生切更像是“没做完的半成品”,信任度天然打折扣。
也不是说市场上真的一点猪肉卷都没有,你要是仔细找,某些超市确实能找到“猪肉卷”“梅花肉卷”这类产品,但价格不便宜,包装上也明确标注是“调理肉”或“速冻肉制品”。
可一旦回到普通家庭餐桌,大多数人还是宁愿买块五花肉自己切片,图个新鲜实在。不是科技造不出肥猪卷,而是市场需求撑不起这条生产线。
屠宰厂每年处理上亿头猪,每一道工序都讲成本效益。专门为一小撮好奇消费者建一条猪肉切卷流水线?不现实,没有规模,就没有低价;没有低价,就无法打开大众市场,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有没有肥猪卷,从来不只是“能不能”的技术问题,更是“值不值”的命题,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