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道下酒菜曾在60年代的酒桌上独舞,现已“跌落神坛”,全吃过的都老了!
在60年代的酒桌上,有几道下酒菜曾是人们的最爱,几乎每场酒席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那时候物资匮乏,能端上桌的菜肴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文化的变迁,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下酒菜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有些年轻人连名字都没听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曾经在酒桌上"独舞"的经典下酒菜,看看你是否还记得它们的味道。
第一道不得不提的就是油炸蚕豆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油炸蚕豆是酒桌上的“硬通货”。蚕豆经过浸泡、去皮、油炸后,金黄酥脆,撒上一把粗盐,咸香扑鼻。咬一口,“嘎嘣”脆响,配上一口老白干,简直是人间至味。那时的蚕豆不像现在调味复杂,简单的盐味就能勾起酒客的无限回味。然而,随着零食种类的丰富,油炸蚕豆逐渐被薯片、坚果取代。现在的年轻人更偏爱麻辣、烧烤等重口味,蚕豆的朴素风味显得过于单调。再加上油炸食品的健康争议,这道曾经的下酒“神器”如今已难觅踪影,只有在一些老式茶馆或怀旧餐厅才能偶尔见到。
第二道是"酱猪头肉"。60年代,猪肉供应紧张,猪头肉因为价格相对便宜,成为酒桌上的常客。将猪头肉煮熟后切片,蘸着酱油、蒜泥吃,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候,能吃上一盘酱猪头肉,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享受了。猪头肉肥而不腻,胶质丰富,配上白酒,简直是绝配。不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瘦肉,猪头肉已经很少出现在餐桌上,更不用说作为主打的下酒菜了。
第三道是"咸菜疙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咸菜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将萝卜、芥菜等腌制后切成块状,就是所谓的"咸菜疙瘩"。这种咸菜口感脆爽,咸香适口,特别适合下酒。因为制作简单,保存时间长,咸菜疙瘩成为当时最常见的下酒菜之一。喝酒时夹一块咸菜疙瘩,既能解酒,又能开胃。如今,虽然咸菜依然存在,但种类更加丰富,这种简单的咸菜疙瘩已经很少见了。
第四道是"油炸小河鱼"。60年代,河鲜资源相对丰富,小河鱼价格便宜,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将小鱼洗净后裹上面粉油炸,酥脆可口,连骨头都能吃下去。这道菜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而且特别适合下酒,成为当时酒桌上的"明星菜品"。一口小鱼一口酒,那种滋味让人难忘。现在,随着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野生小河鱼已经很少见,这道菜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第五道是"蒜泥白肉"。这道菜在当时可谓是一道"硬菜",只有比较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选用五花肉煮熟后切片,配上捣碎的蒜泥和酱油,简单却美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配上辛辣的蒜泥,既能中和白酒的刺激,又能提升肉的香味,是当时酒桌上的高档下酒菜。如今,虽然蒜泥白肉依然存在,但已经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主打的下酒菜了,更多是作为一道凉菜出现在餐桌上。
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下酒菜,之所以会"跌落神坛",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密不可分。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材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其次,健康意识的提升也让人们开始远离高盐、高油的食物。再者,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下酒菜逐渐被更多新颖的菜品所取代。
然而,这些下酒菜承载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见证了那个物资匮乏却又充满温情的年代,记录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虽然这些菜品已经不再流行,但它们的故事依然值得被铭记。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下酒菜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青春,一段回忆。全吃过这些下酒菜的人,如今确实都已经不再年轻,但这些味道却永远留存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最鲜活的见证。
关于60年代独舞,现跌落神坛的5道下酒菜,就分享到这里,朋友们, 在你们的记忆中,还有哪些好吃的下酒菜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
感谢大家的阅读,美食每天更新。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觉得有用的点个赞,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后别忘了关注一下,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由爱喜聊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