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长途大巴突然活过来,甚至又一次火了,今年国庆期间有不少人都放弃高铁,转而选择大巴出行,有不少大巴的上座率都明显比以前高出了很多。
根据业内分析,原因就在于大巴在节假日的性价比优势又凸显而出了。这两年很多大巴因为客源流失,为了争抢客源,票价相当低廉,比如从深圳到江门平时要50块钱,在国庆期间只需要20块钱,远低于乘坐高铁100多块钱的价格。广州到佛山甚至只要12.8元,比自己开车都划算,这让顺风车都无力竞争了。
其次是,点对点服务改变了以前的“汽车站一条街”的模式,以前的大巴,只能去汽车站去购票上车,现在,可以在镇口上车,在服务区也能停,可以点对点服务,凭借服务能力的改善,长途大巴也重新获得了乘客的青睐。
其三是,大巴内饰与空间环境的改善了,以前的大巴可能让人觉得脏乱差,拥挤,空间逼仄,现在很多跨城大巴都升级了,电动化非常安静,空调舒适,内部环境要好得多了,座椅也比以前舒适了,内饰环境各方面也相当干净,很多大巴都会配备充电等一些基本服务。
再一个是现在各地的高速公路连接相当完善,这些大巴基本上都是走高速公路,所以全程没有什么太大的颠簸,整体比较舒适。
但问题是,为什么单单广东的长途大巴活过来,其他地区却没有这种情况?这可能要从客运站的发展说起。
长途大巴最先兴起的地区,其实也是内地省份到广东这条线。上世纪80、90年代,南下广东打工的群体,多数是依靠大巴奔赴广东的。客运汽车曾经是人们进城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春运回家的主流。
但是伴随着私家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长途客运大巴被不断分流,2012年是客运站的分水岭,这一年是全国客运流量最顶峰的时刻,达到了356亿人次,也是长途大巴最辉煌的年代。
在此之后,客运大巴逐步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随着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私家车不断普及,客运站的关闭加速。根据交通运输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超过2800家客运站停业或转型,占全国客运站总数的约18%。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比例可能达到25%。
尤其是在很多县城与农村地区,客运站都渐渐消失了,这种边缘化趋势却难以避免了。与之相对应的是私家车数据的增长,数据显示,有数据显示,中国私家车数量10年翻了4倍。2025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达4.6亿辆,驾驶人达5.5亿人。
如今,其他地区的长途大巴基本没落了,因为进城打工的人,很多都开上了私家车,这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在内陆省份的农村,单纯依靠大巴出行是很不方便的。尤其是春运期间,那种在汽车站排队抢票,在人群中大包小包挤上车,甚至因为人太多没有座位,在大巴上站几个小时的情景是不少人的心酸往事。一旦人们买了私家车,就再也不想回到挤大巴进城的日子了。
但在广东省内,长途大巴依然有需求。广东的市场需求与人流量、交通设施等方面能够支撑长途大巴的发展。整个广东大部分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设施完善,高速与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长途大巴的上路条件、环境、空间、服务改善了,各种体验不比高铁或者顺风车差了。
从广州到深圳、到佛山、东莞等地,是1~2小时经济圈,基本上从广东的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堵车的情况下,一般是2个小时就到了,再长也是3~4个小时,而且基于就业旅游学习等各种需求,导致跨城流动的人员流动、交通需求广泛,因此,城际大巴的市场需求量大,顺风车的体验、安全等方面不如长途大巴、而高铁票更贵,坐长途大巴反而是一种比较经济舒适的选择。
如果说,广东城市里面的长途大巴只是提供给消费者另一种选择,但真正需要这种经济实惠大巴的地方还是在农村。
当下很多县城和乡镇没飞机场没有高铁站,客运大巴是支撑这些群体交通的重要一环,15~20年前的农村,人们走亲访友、出门远行大都得去县城客运站坐中巴或大巴,但现在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暴增,客运站的客源自然越来越少!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客运站关停。
但问题是,在农村,很多的家庭现状是夫妻双双在外打工,家里是留守学生与老人,他们是客运站大巴的真正刚需群体,无论是上学、赶集、走访亲友,往往离不开客运站的交通。
很多地方高铁通到县城,许多地方还有几十公里才能到达村镇。但农村接驳的客运大巴在渐渐消失,农村还有庞大的需求是从村镇到城市高铁站或是交通站,这才真正是长途大巴的需求群体。
现在每到春运,大量打工人开着汽车涌入农村,但一过春运或国庆长假,农村的私家车都开去了打工的城市,农村地区就空空荡荡,农村很多客运站的班次也越来越少,小孩上学、老人出行都非常不方便,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县城买房,农村空心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于城市来说,大巴只是一种选择,真正缺长途大巴的地区其实是农村,很多内陆农村没有出租车与网约车,越来越多的客运站关停,导致老人小孩的出行非常不方便。
但现实问题是,农村刚需虽然存在,但频次不高,人流量少,摆在长途大巴客运站转型面前的难点是,收入不足以支撑成本,没有足够的利润去支撑它们的长期运营。
老旧的客运车也许会成为时代的记忆,但只要有人需要它,客运站就不会彻底地消失。广东的长途大巴的突然复活,有两个关键,其一是电动化,电动化意味着大幅降低了里程成本,不用担心跑的路多,烧油多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为它的降本提供了灵活性。
其次是,点对点服务。不用一定要去客运站才可以上车,而是镇口就可以上车,服务区也可以停,还有私家车接驳,票价还便宜,像粤东地区地方铁路停运,高铁又提价,大巴还能省一笔钱,成为不少打工人与学生的性价比之选。
尤其是对学生而言,以前转三趟车还怕错过末班车,现在大巴直接到学校门口,点对点服务,价格低还能装行李,运力与平台联合,购票更方便,这些改变让长途大巴重新有了竞争力。这些模式其实是可以复制到其他县城农村地区,解决当地公共交通渐渐消失,对弱势群体出行造成的不便的问题。
希望广东的长途大巴经验,可以给县城农村以借鉴,这里才是真正需要长途大巴活下来的地区。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