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高会丽
秋分过后,秋雨一场连着一场。雨水的遍遍清洗,使得菜地里顶着白色“小花球”的韭菜花,花朵愈发洁白,模样愈发清丽。
微风轻撩,清透的雨珠憨笑着、蹦跳着,从微颤的韭菜花枝上滚落。一簇簇韭花,如素绸松绑的野性诗行,带着清冽的香气,漫过鼻尖,牵着游子的目光,跌进记忆里那片摇晃的故乡原野。
这个时节,故乡的亲人们一定在运作一场盛事——做韭花酱。
韭菜地里,三三两两的人擓着藤条编成的篮子,把一株株或含苞或盛放的韭菜花,轻轻掐掉,放入篮子。一把把聚拢起来,不长时间,韭菜花就铺满篮底儿,“攀”到篮把,心满意足的家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喜滋滋地回家。
伴随着择韭花、洗韭花、晾晒韭花一系列的常规操作,韭花酱的神配料姜、辣椒等,也随着一起洗净,放在漏水筐中晾晒;再把适合装韭花酱的瓶瓶罐罐找出来,一个个清洗后放在沸水里小煮5-10分钟,消毒杀菌,控水晾晒。
剁韭花是制作韭花酱最盛大、最见功夫的一个步骤。最懂得吃喝技巧的家乡人,选用既能锁住水分,又能不让辛辣口味释放出来的好方法——擀杖擀韭花。当然,擀制时用力大小、分寸把握完全凭个人经验而定。随着擀杖来回擀动,韭花中的水分似溢非溢,韭花中独有的清香似有似无萦绕在鼻腔时,菜刀就该闪亮登场了。你再看那剁韭花的人,手持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左右舞动,两把菜刀像两只蝴蝶在案板的方寸间追逐嬉戏。一两分钟后,似碎非碎,介于泥状与颗粒感之间的韭花碎已经铺满案板。搓进晾干、擦净的菜盆里,继续舞动翻飞第二案板、第三案板……
有点耗时,有点漫长,但生活永远都是持续的辛苦后,才能换得甜蜜。
最后,将姜末、辣椒碎、韭花碎一同放进菜盆里,再加入适量的食盐和合适比例的高度白酒,充分搅拌。
一切准备妥当,就该分瓶装韭花碎了。压紧压实后,盖上盖子密封好,放入冰箱发酵,3-7天后,韭菜花生津开胃的本事就能充分地施展开来。
有了韭花酱,人们“搬腾”干粮的本事就更勤、更强了。孩子们放学回家,撂下书包,拿块蘸满韭花酱的凉馍,就窜到大街上踢毽子、推铁环、掷沙包了。大人们在热腾腾的蒸馍里,夹上一两勺韭花酱,眨眼工夫就能干掉两三个大白馒头。中午的手擀面里,舀上一小勺韭花酱,不吃到腰肥肚圆,饱嗝声连连,都舍不得放下碗筷。秋日里蒸上一盘热豆腐,均匀撒上点韭花酱,会让人边吃边忍不住盛赞。吃炖肉的时候,小碟子里挖上一点韭花酱,不仅解馋、解腻,还能让人不留遗憾地多吃、狂吃。
其实,韭花酱极好的归宿是在冬天。窗外飘着雪花,屋内众人围桌而坐,吃着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火锅,再配上火锅的灵魂伴侣韭花酱,食欲大开绝不是一星半点,推杯换盏间,人生三味在饮食中得到品味。
“吃撑,才能撑过人生”。吃货的人生总是幸福的,因为得以美食慰藉,填饱了胃,暖热了心,平淡的普通人生也会增添丝丝亮光。
基于此,我更加喜欢一花报秋的韭花,更加热爱一生奉献的韭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