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刚和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北酱试点”
创始人
2025-10-13 10:48:26
0

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北酱试点”,

至今仍在延续。

文|好酒地理局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酒业,正处于一场深刻变革之中。随着白酒试点大幕的拉开,数百年来一直依赖于师徒口传心授的传统酿造,第一次迎来了现代科学的系统性解读。

彼时由酒业一代宗师周恒刚主持的茅台两期试点刚刚完成技术攻关。在这次试点中,周老第一次把微生态纳入白酒科研的要素范畴之内,并分离出70多种微生物菌株,建立了茅台历史上的第一份微生物档案。

▎第二期茅台试点全体合影。图源@贵州茅台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激荡共鸣,不仅实现了对名酒工艺的科学破译,也借由现代微生物学的全新视角,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白酒风味探索。

此前在中国酱酒版图上,广袤的北方还是一片未经开垦的风味空白。缘于特殊时代意外促成的一场科学接力,在距离茅台两千多公里的天津芦台,一场中国白酒史上最具开创性的“北酱试点”应运而生。

原有的酱酒格局,也彻底被改写。从微生物菌群驯化到北方酱酒工艺体系的确立,从风味创新到产业格局重构,中国酱酒产业由此迎来了南北辉映、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

这场凝聚周老十余年心血的科研征程,不仅成功突破了酱香版图的风味边界,更在中国北方深埋下一粒科学火种。直至半个多世纪后,当“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携#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 专家团重访芦台,依然能深刻感受到周老在此留下的精神根脉。

而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北酱试点”,至今仍在延续。

北方酱酒,始于1968年

1968年,渤海之滨的芦台镇,仿佛处于一个时代漩涡相对平静的边缘。

彼时在我国西南腹地,对酒业影响深远的茅台两期试点刚刚落下帷幕,由周恒刚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茅台两个生产周期的全程跟踪,初步理清了茅台酒的酿造规律,确立了三种典型体和酱香型的命名,并对酿酒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第一次揭开了茅台工艺的神秘面纱。

事实上,在业界熟知的茅台两期试点之后,原本还规划有第三期、第四期,然而突如其来的时代巨变让所有科研计划在1966年戛然而止。

历史有时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驶入新的轨道。

正是这样的时代转折,一场原本旨在深挖茅台奥秘的科研征程,其使命被悄然改写,进而意外成就了中国酱酒史上一次关键的“拓荒”,也为芦台镇的命运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

制图@好酒地理局

位于天津宁河区的芦台镇,曾是沟通京津冀的重要漕运枢纽。因恰好处在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兼有蓟运河和渤海的河海便利,明清时期成为北方粮食、木材、煤炭等物资的主要集散地。

清末京奉铁路的开通,进一步强化了芦台河海两济、水陆两便的枢纽优势,使得芦台的商贸往来达到鼎盛。除了芦台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海号”,还云集着十多家酿酒作坊,名气最大的“德和酒店”(前店后厂,故称酒店),前身为始创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德和酒坊。

图源@芦台春

1948年宁河解放后,德和酒店作为宁河县唯一保留的老酒作坊,由宁河县烟酒专卖局接收,后几经更名为“地方国营宁河县酿造厂”(天津芦台春酒业前身)。

就是这家有着三百余年酿酒传承的老作坊,日后成为北方酱酒的诞生之地。周老因时代变迁而未竟的科研事业,也从这里生长出了新的支脉。

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作为周恒刚之女,道出了当年周老选择“北上”的深意:“从茅台带出来的菌株原本并未打算用于其他酒厂,但因1966年所有的科研项目不能进行了,而菌株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在活性最好的时候没有应用上,这些菌株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周心明 摄影@好酒地理局

“当时留下来的许多未完成课题,急需一个酱香型酒厂来延续。我父亲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茅台提取的微生物菌株放在北方,有没有存活能力?能不能继续繁衍?”

这个大胆设想,最终在芦台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科学印证。

彼时的宁河县酿造厂隶属河北省廊坊地区轻工业局,周恒刚则是闻名全国的轻工业部酿酒专家。1968年,在时任宁河县酿造厂党支部书记潘兴云“想做一瓶好酒”的诚邀下,周老走进宁河,并将新产品的研发定位为“麸曲酱香”优质酒。

由于20世纪60年代正处于粮食紧张的特殊时期,如何最大限度节约粮食,同时满足人们对优质酒的消费需求,成为当时酿酒行业的时代课题。

麸曲工艺作为彼时白酒行业的一项重要革新,通过对大曲中主要酿酒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相当于为酿酒量身定制所需的微生物,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淀粉利用率和出酒率。

周老作为中国麸曲优质酒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以麸曲酱香优质酒作为北方酱酒研发的突破口,也是当时最符合国情的技术选择。

摄影@好酒地理局

然而,技术路线的确立只是第一步。

当时北方市场基本都是小烧酒和清香酒,宁河酒厂在酱香领域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唯一能够做出好酒的功底,就是这个厂前身有300多年的历史,工人具备一定的烤酒技能。”周心明说。

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生产出酱香优质酒,对于一生都在探索未知的周老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次绝佳的试验契机。于是在蓟运河畔的这座老酒坊里,这场从未有人涉足的北酱拓荒,从起步之时就被注入了现代酿酒科学的基因。

一场“写满”科研数据的酿造试验

1971年进厂的原芦台春技术科科长邵天顺,是周老的亲传弟子之一,曾跟随周老参与宁河酒厂第一批麸曲酱香优质酒的研制。

那年他刚满18岁,尽管年纪小,但因为有点文化,被周老选中进入研制小组,负责堆积发酵等过程的试验,并承担关键的数据记录工作,“生产每个环节的记录,工艺配比,出池入池水分、淀粉等配比,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数据,周工都要随时掌握。”

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邵天顺依然能够回忆起当年的研制细节。由于时间久远,未免遗漏,他还特意手写了一份长达13页的回忆录。密密麻麻的笔迹里,“那些渐行渐远的真实历史”又重新变得鲜活。

▎邵天顺的回忆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好酒地理局

与做普通酒不同,由于这场研发的目标是麸曲酱香优质酒,周老在酵曲、化验、发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比如酵曲的“各菌种要单独培养,不许混杂”;入池发酵“采取单一酵母菌种发酵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复杂组合。

检验方面,周老也严格要求化验室“跟池”化验,“每个发酵池都要有完整的数据,包括升温、酸度变化、酒精生成变化等,都要绘制曲线图。”

在邵天顺的“回忆录”中,详实回顾了当年第一瓶麸曲酱香的工艺过程。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文中以“备注”形式存在的诸多数据——当年发酵池采用的菌种分布图、对发酵池各菌种发酵期的记录、各批酒理化指标情况、酒醅堆积过程中的各种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根据周老的工艺要求撰写的白酒操作要点等。

这些原始数据,无不印证着当年的那场研发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这在现代酿造科学刚刚萌芽的1970年代实属难得。

▎1978-1984年,在周恒刚的主持下,为期五年的“芦台试点”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图源@芦台春

作为当时负责堆积发酵试验的成员,邵天顺至今记得,周老对其工艺重要性的解释:“酒醅堆积,一是使已用的菌种有一个较长的空气暴露过程,促其产酯增香;二是进行网菌发酵,芦台地区空气湿润,无污染,网罗有益的天然微生物群体,参与多菌种发酵,有助于完成池外产酯产香。”

当时周老不仅要求团队精确记录堆积过程中酸度下降、酒精份降低、堆积温度升高、菌丝生成等指标变化,更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酸度和酒精份的下降,是网菌过程中合成酯类的过程,因为酸醇反应可以合成酯,酯类就是白酒的主要香味物质。”

在周老的严格要求下,研制小组除了要精准控制酒醅发酵的温度、酸度、酒精度,还要在最佳时机完成入池发酵,“不然所生成的风味物质,就会被原来的微生物菌消化掉。那时候大家真的非常辛苦,需要盯着整个发酵试验过程。”

也正源于酿酒环节的科学严谨和对工艺的精准把控,使得宁河酒厂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难关。1972年5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改进,第一批麸曲酱香优质酒正式投产,次年成品酒上市,改写了北方无好酱酒的历史。

摄影@好酒地理局

“经专家品评后感到非常惊奇,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酿出这么好的酒,真是了不起。”

这款承载了周恒刚科研心血的麸曲酱香新品,也由周老亲自命名。因其诞生于渤海之滨的芦台古镇,并援引《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故得名“芦台春”。一举成名的芦台春,很快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当时很多人都为能淘得一瓶芦台春酒而兴高采烈。

不过,这场试验最重要的成果,不仅仅是诞生一款好酒,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北方酱酒生产标准体系,并培养了整整一代酿酒人的科学精神。

摄影@好酒地理局

如果一切沿着既定轨道,也许芦台春会继续按部就班地迭代推进麸曲酱香。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如同一场猝不及防的淬火,瞬间摧毁一切,却也让芦台春在涅槃中走向新生。

“这是周老唯一两次创建的酒厂”

作为中国白酒试点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周老一生帮扶过的企业不计其数,参与过的试点也有近百家。正如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栾作禄所言:“只要是周老参加过试点的地方,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栾作禄 摄影@好酒地理局

而芦台春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周老唯一倾注十余年心血,并两次参与创建的酒厂。第二次创建,甚至是在地震后的废墟之上重建。

彼时距离1972年第一瓶麸曲酱酒问世已过去4年,酒厂刚刚建立起完整的生产体系,储存了一批优质基酒,工人们也掌握了成熟工艺,然而一场天灾将一切近乎归零。

由于芦台春在天津地区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天津市政府拨款260万用于重建,周老也再一次带领技术团队从零起步,重建窖池,重新制曲,恢复工艺。

“为什么芦台春的技术根基特别厚实?这是我父亲唯一在中国酒业两次参与创建的酒厂,就像师傅带徒弟,亲手带了七八年。”周心明说。

摄影@好酒地理局

得益于扎实的功底,这座从废墟里重建起来的酒厂,不仅恢复了原来的工艺和风味,产能还提升至2000吨,优质酒率达到60%。

也源于这个特殊的契机,芦台春在重建过程中还开启了新的科研探索。彼时粮食紧张局面已得到缓解,于是周老带领芦台春团队在1978年成功研制出北方第一瓶优质大曲酱香型白酒,实现从麸曲到大曲的品质跨越。

如果细数周老在芦台春的科研足迹,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一瓶酒。正如周心明老师所说,之所以周老对芦台春如此“偏爱”,“实际上它是我父亲自己的一个试验点,是他的研发基地。”

“一个科研课题在跟进时,是一定要有数据来支撑的。很多菌种活性周期短,必须在其活性期内完成检测。”周心明说:“六七十年代大酒厂都没有色谱仪,最多有个显微镜。当时的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前身),是食品发酵领域最权威的检测机构,芦台离北京近,父亲在这里干完活,回去就能化验。”

▎上世纪80年代,芦台春化验人员在检测产品。图源@芦台春官网

由于毗邻北京的地理优势,这一时期,芦台春成为周老重要的技术创新试验田。为了支持周老的科研工作,芦台春也专门兴建了化验室、培菌室,引进当时最好的分析仪器和设备。

随着“芦台春”的成功研制,1973年秋,周老主动提出再研发一款麸曲浓香,并拿出两个窖池试制,1974年定型,命名为“芦台液”,80年代迎来规模生产。

1975年,周老还在芦台春组织过茅型酒的试制,当时因条件受限,只试制了一个窖池,后因地震没能延续。直至厂区重建后再度启动大曲坤沙酱酒研发,并于1978年成功研制出北方第一瓶优质大曲酱香型白酒。

同年,周老还以芦台春为科研基地,围绕“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泸型白酒窖泥微生物选育与防止老化的研究”两大课题主持了专项科研试点,在历时五年的躬身实践中取得诸多关键突破。

▎芦台春地方文化博物馆馆藏的“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泸型酒窖泥微生物的选育与防止窖泥老化的研究”获奖证书与相关资料。摄影@好酒地理局

特别是“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作为中国首次针对酱香型白酒的系统性研究,揭开了困扰酒界多年的酱香白酒香味之谜。

1983年9月,原轻工业部部长、时任中国食品协会会长杜子端专程到芦台春召开“酱香型白酒成分研究技术鉴定会”,会上周老作了“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技术报告,“芦台试点”的科研经验进一步被推广到整个北方地区。

▎杜子端(左三)在酒厂品酒,右三为周恒刚。图源@芦台春官网

据邵天顺记录,当时北京、河北、河南、辽宁、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和天津等地40多家酒厂,先后到芦台春学习考察。“芦台试点”提出的很多课题,也提高了一大批酒厂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正是得益于周老对芦台春的深刻塑造,这家曾经普通的地方酒厂,由此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白酒科研的重要基地。

新一代的科研接力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下,尽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白酒行业早已告别了当年设备简陋、技术空白的困境,但周老求真务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仍然生生不息。

2025年,为系统传承周老的科学精神,由其同道弟子、亲属门生等共同发起成立“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以“#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 ”的形式对当年接受过周老指导的酒企进行实地走访,并邀请著名文化学者纪连海担任主笔,同步启动《周恒刚传》的创作计划。

9月14日,当考察团走进芦台春时,周老留下的精神根脉依然清晰可辨。除邵天顺外,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进厂的韩向明和岳振功,也曾得到过周老的亲传。

摄影@好酒地理局

如今他们又把周老的故事传给下一代。1991年进厂的芦台春质检酿造工艺中心主任杨珍,便是韩向明的弟子,她也是芦台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新一代的传承人。

借由亲历者的口述,我们不仅重温了这家酒厂如何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走向蜕变,也看到了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接力,仍在深刻塑造着今天的芦台春。

李继齐作为芦台春新一代执掌者,对于酒业有着更为丰富的跨界视角。在接手芦台春之前,他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中国民营经济变迁的缩影。

▎李继齐(右一)向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团介绍酒厂。摄影@好酒地理局

上世纪80年代,他在服装外贸方兴未艾之际率先入局。1996年,当外贸行业渐成红海,他果断转战至煤炭能源贸易,又在2008年行业高点激流勇退,接手芦台春投身实业。

三次跨界,不仅为他积累了资本,也锤炼出一种超越周期的商业视野。在他刚刚入局芦台春之际,除了全面恢复大曲酱酒生产,还在基础建设上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远见。

2010年在他的推动下,芦台春投资近千万元建成国内第六家国家级白酒实验室,并先后通过国际互认的CNAS和国内权威CMA双认证,成为白酒行业在品质管控上最早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企业之一。

摄影@好酒地理局

2011年,李继齐在前期对宁河产区地质、气候和微生物多样性勘查的基础上,推动芦台春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2年,他又引入原子吸收仪等精密检测设备,实现对铅、镍、锰等多种化学元素和重金属的精准排查,推动芦台春全线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白酒行业极少数实现全系绿色认证的企业。

在以科学化、标准化升级品质基础的同时,他又立足芦台春“北方第一酱”的科研基因,启动多项战略级产品创新:推出40度酱香酒,精准契合现代消费趋势;研发咖香酱酒,探索风味跨界融合;打造北酱酒海15年,树立北方酱酒价值标杆。

摄影@好酒地理局

而一系列产品创新的背后,是芦台春科研体系前所未有的突破。

此前酱酒行业之所以鲜少有低度产品问世,主要是低度酱酒长期面临酯类水解、风味流失、货架期酸化等技术瓶颈。

芦台春通过无水降度技术研发,将风味物质保留率提升至85%以上,有效抑制高级脂肪酸乙酯析出,显著降低工艺损耗,使得40度的低度酱酒也能实现“越老越香”。

▎芦台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科研工作。图源@芦台春

依托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白酒风味和生物分子研究室,芦台春还系统开展了微生物与风味研究,从芦台春高温大曲中首次发现白酒的第103种天然呈香物质——可卡醛。

可卡醛在香气上主要体现为明显的咖啡香和可可香,并贯穿芦台春酱酒从制曲、酿造到原酒的全过程,是形成其北派酱酒风味差异化的重要香味物质。

芦台春的咖香酱酒,便是采用超高温黑曲,进一步激发酒曲中的天然可卡醛等香味物质,使得酒体自带咖啡香气。由芦台春起草的《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团体标准,也通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已经于近日发布。

图源@芦台春

除此之外,芦台春技术团队还对数百种风味物质进行追溯分析,并分离出多种特色功能菌种。如异常维克汉逊酵母W4可增强酒体柔和感与果香;解淀粉芽孢杆菌能高效产生吡嗪类物质,带来坚果与可可香;布拉迪酵母菌有助于甜香、蜜香和果香的呈现。

这些菌种的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芦台春酱酒风味的复杂度与独特性,也为北方酱酒建立了一套极具辨识度的品质话语体系。

而芦台春在2018年推出的高端酱酒“北酱”,则沿用了周老从茅台带来的优良菌种,同时赋予其更长的发酵时间和因地制宜的温湿度控制,形成口感更柔和、回味更干净的北派“舒适酱香”风格。

这一切,何尝不是对周老未竟事业的延续。

正如李继齐对“周恒刚精神”的理解,认为传统产业也是建立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芦台春的成长之路,亦成为现代酿酒科学在中国传统酒厂成功实践的一个典范。

▎季克良(中)在芦台春考察。摄影@好酒地理局

“要在一个北方城市酿造这样一款酱酒,酒厂的同志是努力的。我感到芦台春没有辜负周老先生的期望。”

作为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顾问,白酒泰斗季克良在考察芦台春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也为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接力写下最好的注脚。

而这场由周老开启的北方酱酒风味“试点”,直至今天仍未结束。它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研发,升华为酿酒地理、微生物与风味的长期科学命题,引领着芦台春和北方酱酒不断走向新的未知之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雨过天晴澄空如洗 “泰山宝光”...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3日讯 经历连续几天的降雨后,天空放晴,空气澄澈。10月13日上午10 时许...
土耳其耶迪戈勒国家公园碧波如镜... 土耳其博卢,耶迪戈勒 (Yedigöller) 国家公园碧波如镜、树树斑斓。 公园内七座湖泊如散落...
迪士尼全新动画电影票房口碑双丰... 迪士尼动画电影2025年持续领跑全球市场:续作IP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票房口碑双突破 在全球电影市场...
原创 自... 上周刷到老周发的露营视频,他居然在深山里用车载电磁炉煮火锅,蒸汽混着松木香飘出屏幕。想起半年前他还跟...
国内星级酒店客房设计分析 国内星级酒店的客房,可不是单纯“能睡觉”就行——它得撑起酒店的“星级质感”,还得接住客人的实际需求,...
江西弋阳消防:“红护栏”筑牢双... 中国网文明中华讯: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消防救援大队以“红护栏”党建品牌为引领,...
原创 湘... 离了高椅岭山水之奇绝,转而入郴州城,寻访那条沉睡千年的秦朝古道——裕后街。 此街非江南水乡之婉约...
感受敦煌魅力 中国日报网10月12日电(记者 陈泽冰)2025年10月11日-12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
朱柳二重奏:打造一个情理并茂的... 提到武夷山,你会想到什么? 是丹山碧水的世遗仙境,是醇香满溢的武夷岩茶,还是……一位正襟危坐的理学大...
【欧洲】男子在梵蒂冈教堂脱裤子... - 文 前 推 广 - 周五,梵蒂冈城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一名游客引发了不小的骚乱。这名游客爬上圣坛...
【ESG动态】云南旅游(002... 日前,华证指数公布了新一期(2025年7月31日)的ESG评级结果,云南旅游(002059.SZ)获...
原创 安... 最近,加拿大的Marineland乐园的倒闭事件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主题乐园,今天已经...
《乐动敦煌》生动再现莫高窟壁画... 10月12日,演员在《乐动敦煌》中表演。 10月12日晚,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精彩上演,为前...
跟着非遗游内蒙古丨乌兰察布:非...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乌兰察布拥有丰富...
景区 “流量密码”!电动轨道观... 在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差异化” 成为景区吸引游客、提升复游率的核心突破口。而电动轨道观光小...
揭秘!这些平价食材竟能做出米其... 在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饮食和营养搭配。然而,很多人认为健康饮食意味着口味的妥协和高...
原创 西... 在炎炎夏日,西瓜以其清甜多汁的口感成为消暑圣品。然而,除了直接切片食用外,西瓜还能以多种高级方式呈现...
原创 华... 【反转叙事版】"中国迪士尼"幻灭记:从阳澄湖畔的招牌更迭到华谊帝国的内容困局 当"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