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BA” 品“浙中香”
美食,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在金华,美食特产已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是每一位风味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即日起,金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跟着浙BA品金华美食·浙中香”专栏,让激情与滋味相逢,邀您共赴一场味蕾的酣畅之旅——
俗话说,南米北面。然而在江南腹地的金华,人们却对面条情有独钟。在这里,面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果腹之物,成为一地风土的味觉印记。每个县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碗:婺城雅畈拉面、兰溪牛肉面、东阳沃面、义乌佛堂千张面、永康土索面、浦江潘周家一根面……形态各异,风味独具,或劲道爽口,或软糯挂汁,或细若游丝。唯一不变的,是那一揉一擀间,对家乡味道的执着与惦念。
若要论金华面食中最为惊艳的一绝,浦江县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当之无愧。你可曾见过千米长的面条?天晴时分,浦江的晒面架上垂下一帘帘银丝,宛若天工开物:一公斤面粉制成的面条,最多能延展至2000米之长,甚至可用作跳绳,堪称食物中的奇观。潘周家村四百余年历史沉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面。当地人喜欢以“一根面”招待宾客、馈赠亲友,那绵延不断的面条,寄托着长长久久、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图源@浦江文旅
这根神奇的面条,口感柔软滑润、嚼之不粘齿、久煮不糊不烂,制作工艺更是精妙绝伦。和面、打面、揉面、搓面、盘面、发酵、拉面等十几道工序,道道讲究。搓面时通常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拉细麦绳,另一人抹油轻搓,一圈一圈将麦绳盘起,配合默契,宛如舞蹈。面条出锅后,配上水灵灵的青菜,黄澄澄的荷包蛋,再佐以一勺咸猪肉,这道传统美食方才大功告成。
同样依靠手工擀制的兰溪牛肉面,堪称金华面食中的另一颗明珠。其精髓在于劲道的手擀面与现炒浇头的完美融合。兰溪人制面有着令人叹服的匠心,至今恪守“一碗一烧”的古法——即便食客排成长龙,催促声不绝于耳,师傅依然不疾不徐,坚持一锅一碗。灶台间火光熊熊,番茄、雪菜、牛肉倾入锅中爆炒,食材的鲜香瞬间迸发。加水煮沸,下面入锅,待面条吸饱汤汁后方可起锅。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宛如一场食材与火焰的精彩共舞。兰溪人常说“烧面”而非“煮面”,一个“烧”字,道尽了其中火候的精妙。
金华面食中的“怪杰”,则非东阳沃面莫属。与寻常面条追求汤清面爽不同,东阳沃面的特色就是“糊嗒嗒”。这碗面看似朴实无华,内里却大有乾坤:肉丝、猪肚丝、河虾、木耳、青菜、蛋丝等十余种食材,在勾芡的高汤中交融碰撞,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沃面源自东阳人珍惜食物的智慧,早年百姓为避免浪费将剩菜残汤用来煮面,如今却已成为一道风味独具的地方美食。
与口味多样的他乡面食不同,义乌佛堂千张面追求的是清淡本真。柔韧的面条配以煮得软糯的千张,汤汁清透、清香扑鼻。食客依个人口味,添一勺店家秘制的辣椒酱或香醋,鲜美之余更显清爽宜人。
图源@婺城发布
将目光转回婺城雅畈,这里的一碗面又承载着多少人的乡愁。雅畈面的起源是一碗简单的雪菜肉丝面——雪菜的鲜、猪油的香、面条的滑,共同构成了雅畈人舌尖上最早的味觉记忆。那时的雅畈老街,是金华的水陆要冲,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泊,人声杂沓,舟楫交错,也催生了味道的交融与新生。不少客商吃不惯单一口味,便自带黄鳝、牛肉等食材请店家加工。久而久之,黄鳝面、牛肉面、河虾面一一自市井中流传下来,成为一方风味。
在金华,一碗面里盛放的远不止是温饱,更是一方人情与岁月沉淀的深情。永康人常用土索面待客,咸香的土索面口感透着米香,制作需精准把握当日的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盐多盐少,水多水少,滋味便截然不同。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一碗鸡子索面。立春之始、开学之日、婚嫁之喜,永康人总会捧出这样一碗鸡子索面:金黄圆满的荷包蛋,悄悄沉卧于面条之下,直到食客的筷子轻轻探入碗底,所有未宣于口的祝福,皆在舌尖清晰起来。世间至味,往往藏得这样深,又这样暖。
互联网上至今流传着那句港片的经典台词:“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而后接续的,总是温厚的一句:“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一碗普通的面,从不言语,却总陪伴我们于疲惫时、孤独处、欢聚中。千般世相,万种心情,终可落于一箸热面、一口暖汤中,叫你牢记仍有一处可安坐,有一种味道叫故乡。
文章来源:金彩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