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落下帷幕,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随即亮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假日期间,这座温润的江南古镇吸引游客约24.22万人次,直接营收较去年同期上涨16.96%,热度与收益双双飘红。
当文旅消费愈发看重情绪价值与个性表达,拥有2500年历史的甪直,如何打破传统古镇的刻板印象,以新姿态圈粉年轻群体、实现文旅产业蝶变?答案,就藏在这个假日甪直的鸡头米寻鲜市集里,藏在一颗小小的鸡头米中,藏在古镇街巷的斑驳肌理间,更藏在澄湖岸边的晨雾与田埂旁。因为一粒鸡头米激活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让一个满是烟火气的“鲜活”江南跃然眼前。
从田间特产到文旅IP
一粒鸡头米撬动大市场
金秋时节的甪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更夹杂着一丝清甜的水乡韵味。随着“甪直有粒鸡头米”2025第一届鸡头米寻鲜市集系列活动在澄湖水八仙生态文化园拉开帷幕,一场围绕“水八仙”之首——鸡头米展开的文旅盛宴近日正式开启。
鸡头米,学名芡实,因果实形似鸡头而得名,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江南水乡初秋最鲜甜的美味,更是甪直传承近500年的农业瑰宝。作为苏州鸡头米原产地保护区,甪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镇8000亩种植基地年产鸡头米约480吨,年产值预计达1.2亿元,先后斩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多项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鸡头米之乡”。
但在过去,鸡头米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售卖,附加值低、品牌认知度有限。随着文旅消费进入“情绪驱动”时代,甪直镇敏锐捕捉到消费者对“在地化、体验感、文化味”的需求升级,决心将这颗小小的鸡头米打造成串联农文旅的核心IP。
“从餐桌到市集,构建全链条体验场景。”甪直镇副镇长朱贺介绍,今年“双节”期间,甪直创新推出“寻鲜市集+主题旅游+水乡仙宴”三位一体模式,让鸡头米从田间地头走进游客的全方位体验中。
在澄湖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的寻鲜市集上,“果实展销区”里,新鲜饱满的鸡头米、菱角、莲藕等水八仙特产整齐陈列,农户们现场演示手剥鸡头米的娴熟技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尝试;“美食寻鲜区”中,别韵居酒店的厨师团队推出的“鸡头米水乡仙宴”成为最大亮点——八仙葫芦鸭腹中藏满鸡头米馅料,鱼米之乡将虾仁与鸡头米同炒,双虾映月以鸡头米铺底衬托虾球的鲜嫩,还有鸡头米坚果月饼、抹茶藕粉鸡头米盅等创意点心,让游客在舌尖上品味江南秋韵。
此外,市集还设置“文创体验区”,开发出鸡头米造型、甪直酱菜玩偶等萌趣可爱文创产品;“直播互动区”邀请本地网红主播带货,实时讲解鸡头米的种植历史与营养价值,大厨现场烹饪鸡头米美食,引人垂涎欲滴。夜幕降临时,篝火舞会、湖畔影院、无人机表演轮番上演,将市集氛围推向高潮,实现“白天寻鲜、夜晚狂欢”的全天候体验。
鸡头米IP的塑造,不仅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更激活了上下游产业链。甪直镇依托澄湖水八仙生态文化园,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探索优质种质资源,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能级,搭建直播等销售渠道,投资建设新晋源食品科技冷库,延长鸡头米保鲜期;推出深加工产品如鸡头米血糯粥、手工甜酿鸡头米衍生产品;在鸡头米主题推动下,甪直镇推出“研非遗·品水乡韵味”“读人文甪直·游生态慢城”“悠游忆江南·践行悟自然”等精彩文旅线路,涵盖访古探幽、品味人文、悠游慢城、探店优选等方面,有效串联起甪直古镇的人文景观、消费新场景、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的农耕趣味以及“甪呦呦成长社区”的自然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感知甪直的多元化选择。
“以前到甪直直奔古镇,没想到一颗鸡头米把这么多好吃好玩又好看的元素串联起来,很有新意。”游客张瑜感慨。
文化赋能空间再造
让古镇焕发年轻活力
如果说鸡头米从味觉维度唤醒游客赴甪直的期待,那么浸润千年的文化底蕴,便是将游客稳稳留在古镇的“情感锚点”。甪直拥有保圣寺、叶圣陶执教旧址、万盛米行等众多文化地标,如何让这些静态的历史建筑转化为动态的体验空间,成为古镇游览体验焕新的关键。
古镇深处,叶圣陶先生执教旧址,三棵银杏初染秋黄。1988年这里成为叶圣陶纪念馆,历经翻修、扩建、重新布展,于去年底焕新回归。重开以来,慕名而来的学子与游客络绎不绝,“来甪直,寻找叶圣陶”成为古镇文旅新的文化热点。假期期间,一场“诗词飞花令”活动在此上演,游客们以诗会友、才思交融,在词句往来中一品水乡韵味。
叶圣陶先生曾在甪直执教两年,写下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其笔下的万盛米行、古镇风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作为《多收了三五斗》的原型地,万盛米行曾是江南最大的米市之一。除了到访游览,假期期间这里举办的“五谷杂粮画DIY课堂”,吸引大量小朋友们用小米、红豆、绿豆等材料创作画作,直观感受到江南农耕文化。
为了让百年米行适应年轻游客的审美需求,甪直镇前两年携手国内知名企业,通过旧址修复重新改造,以“文化研学+艺术打卡”为主题,打造数字文旅艺术体验空间——三五斗文化基地。步入其中,小桥流水、参天古树、粮仓码头渐次呈现,百年前的江南米市风貌俨然陈列眼前,民宿、酒吧、画廊展厅、黑胶唱片店、古镇市集等娱乐消费场景,给这里带来新的体验。整个假期,这里成为古镇内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年轻游客占比超60%。
打造古镇文化地标,甪直镇还致力于业态焕新,让古老水乡在光影之中触达年轻心灵,成为文旅消费新风景。
坐落于甪直古镇江南文化园内的“锦夜·青靛甪直”项目,不久前入选全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项目运用虚拟成像、光影演艺等技术,讲述甪直古镇的千年历史,成为苏州新的夜游打卡点。假期期间回归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尤为震撼——1600℃的铁水在空中绽放成漫天星火,与水乡的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北方豪迈与江南婉约完美融合,火遍社交媒体。
甪直拥有水乡妇女服饰、麦秆画、庄氏粽子糖等多项非遗技艺,但以往多以静态展览为主,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今年“双节”,甪直创新推出“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游客从“看客”变为“参与者”。
游客穿上蓝布衫、包上头巾,在古镇街巷中拍摄独属于江南水乡的艺术写真;麦秆画手作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让游客亲手制作精美的麦秆画摆件;保圣寺草坪化身妙趣横生的中秋主题乐园,“投壶问罗汉”“月兔拔萝卜”“花灯手作课堂”等精彩活动接连不断,笑语欢声萦绕其间;王韬纪念馆内,多场评弹演出轮番登场,婉转唱腔里唱出江南韵味,尽享水乡悠闲意蕴……这一系列注重体验与生活美学的文化表达,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为古镇赋予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成功拉近了与年轻游客的距离。
生态引领乡村振兴
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画卷
甪直的新意,不仅在于古镇的文化传承,更在于乡村的生态蝶变。作为苏州城市生态肌理的重要组成,甪直镇以澄湖片区综合治理为抓手,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画卷。
澄湖是甪直的“母亲湖”,但过去受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影响,水质一度降至Ⅳ类。近年来,甪直镇以EOD模式为引领,在澄湖西岸投入1.2亿元,开展岸线整治工程,使岸线防洪能力提升30%,湿地生态稳定性显著增强,滨水步道等设施实现生态民生双赢。
如今的澄湖,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湖心断面总磷浓度达标,白鹭、野鸭等水鸟翩飞。清晨时分,薄雾笼罩湖滨,农民迎着朝阳采收“水八仙”,构成一幅灵动的江南水乡景象,也成为游客打卡的“生态动线”。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甪直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品牌化转型。一方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机械化率超90%,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种植面积扩至2.17万亩;另一方面,深耕“水八仙”特色产业,通过“公用品牌+企业带动”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开发“水八仙”酵素、冻干果蔬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甪直水八仙”走向全国。
同时,甪直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多村抱团”,共建人才宿舍楼、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预计年增集体收益超千万元,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生态优、农业强,甪直镇发力推动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成为休闲度假目的地。依托澄湖生态与水乡文化资源,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夜游经济、研学体验等新业态,让乡村文旅提质升级。
在澄湖飞行营地,游客可以乘坐飞机俯瞰万亩稻田与波光粼粼的湖面,体验“上帝视角”下的江南田园;“甪呦呦成长社区”打造亲子研学基地,开设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课程,成为家庭游客的首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湖浜村田肚浜,改造闲置农宅为精品民宿,推出“水八仙”课堂等特色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美学。
按照规划,甪直镇计划用两年时间,将澄湖乡村振兴片区打造为长三角“水八仙”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环澄湖高品质生态田园生活引领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从一颗鸡头米的IP创新,到古镇文化体验,再到乡村生态的文旅融合,甪直镇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为传统古镇的发展困境破局,为新时代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经验。未来,随着澄湖片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文化IP的深度挖掘,这座千年水乡古镇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本版撰稿 雷霆 盛峥
(吴中区甪直镇供图)